宋秀
居中驭外是军营的基本格局。
在这格局下,接近营门的外围营帐,大多是军中的普通士卒居住。
按常理来说,军营中是禁止人喧哗的。
哪怕是在白天,哪怕那人是殿前副都点检。
可凡事皆有例外。
从古至今,石守信还从未听说过,有人传播大捷要藏藏掖掖的。
军中提振士气的方法有很多,而有一种方法最直接有效,那便是一封酣畅淋漓的捷报!
许多今日攻城完毕的禁军,刚刚回到营帐中。
一回到营帐中的他们,就满身疲惫的躺在地面的草席上。
当士卒们躺下后,他们有的人发现,身边的草席依然空着。
想起方才响彻全军的鸣金声,这些人知道,至今还未归来的同袍,想来应该是永久的留在高平城下了。
同袍的死去,并不会让士卒们产生同情的情绪。
身为乱世中的军人,见过了太多死亡,人心早渐渐变得麻木。
可人心再如何麻木,一些负面情绪,还是会不可避免出现在心中。
今日是他死,那明日呢?
一想起今日险恶万分的攻城战,许多士卒心中就难免浮现这一想法。
这一想法,让帐内的气氛变得更压抑了几分。
帐内的都头,敏锐的察觉到了这股气氛。
在察觉到这股气氛后,他便拄着长刀斜靠在帐门处,除此外再无任何举动。
以这位都头的从军经验自是知晓,每当一场大战展开后,残酷的战争过程或多或少在事后都会影响到一些新兵。
知晓这一点的都头,并未太过担心。
因为今次大战的主帅是战功卓著,赏罚分明的陛下!
一位优秀的统帅,是全军将士的精神寄托,他的威信会在无形中弥平士卒的负面情绪。
正当这位都头,想倚靠着帐门稍事休息一下时,他听到了越传越近的叫囔声。
由于一开始距离还有些远,那叫囔声的具体内容这位都头还未听清。
这让这位都头,愤怒的直接站起身来,他恶狠狠的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何人敢在军中喧哗!
而当那叫囔声逐渐逼近,让这位都头听清了具体内容后,他脸上恶狠狠的神色陡然间消失不见。
“郡侯大胜!汉军大败!”
“上党收复!潞州臣服!”
一连串响亮的报捷声,携带着激动的情绪,以石守信奔过的军营大道为中心,朝着四周迅速辐射而去。
惊醒了周围的无数营帐。
当听到那一声声报捷声后,这位都头的神色先是变为震撼。
而在见到报捷的人竟是石守信后,他的脸色则是迅速转为狂喜。
“大捷,潞州大捷呀!”
在这位都头喜不自禁的呐喊时,他的士卒纷纷从帐内走出,听着那宛若天籁的报捷声。
接着惊喜、振奋的情绪出现在了每一位士卒心中。
殿帅报捷,怎会有假!
惊喜、振奋的情绪,在心中强烈交接翻滚,让士卒们不由自主地走到都头身后,齐齐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请求:
“都头,带我们再冲一次吧!”
而随着报捷声的传开,这一幕又岂止发生在这处?
大捷的消息像战火燎过秋草,向周围的每一处营帐蔓延而去。
被烧到的每一处营帐,帐内原本一些压抑的情绪瞬间被蒸发干净,雀跃声快速地在帐内炸响。
被烧到的每一位士卒,皆主动的从草席上起身,他们踊跃的拿起随身兵刃来到各自都头身后。
“天还未黑,我们还能冲!”
“乌龟壳怕什么,砸烂他!”
有位士卒因睡得太死,尚不知帐外发生何事的他,被同袍一巴掌呼醒。
“还睡?起来立功了!”
大量的请战话语,在营内四处响彻着。
而许多都头一边笑,一边违心安抚着士卒的请战情绪。
要不是看天快黑了,这些都头们又何尝不想再冲一次呢?
在众多都头的安抚下,哪怕立功的情绪再强烈,每位士卒还是老老实实回到了帐中。
每一位士卒,皆坚决的执行起命令,毫不迟疑。
世人常言,当世武夫好动难安,无法指挥。
此乃谬言。
“霍去病定律”平等的适用于任何一个朝代的军中。
等各营士卒在草席上重新躺下后,内心的燥热让他们怎么也睡不着。
“太原郡侯!”
各营中大多士卒,是参加过陈桥兵变的。
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将那一夜立于帅帐外的年轻人渐渐忘记。
五代中,一位皇子没什么稀奇的。
可在今日这一大捷的刺激下,他们连忙又从脑海深处挖出了那道身影的具体相貌。
“太原郡侯,能带他们赢!”
回忆着这道身影时,这一想法亦深深映入了他们的心中。
楚昭辅将刚洗好的衣物,挂在了帐外以长枪充当的晾衣杆上。
等完成这一步后,他才不紧不慢的走进了帐内。
帐内,王仁瞻早在等着他。
王仁瞻见楚昭辅进来后,忍不住说道:
“拱辰,你今身居要位,总不至于连几位贴身奴仆都请不起吧。”
王仁瞻性情狂放,言语间有着对楚昭辅吝啬的揶揄。
回到帐内后,楚昭辅就坐下继续练起书法。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遇大事要有静气,是他的人生准则。
而锻炼个人静气的最佳方式,便是习练名家书法。
楚昭辅深知王仁瞻性情,面对王仁瞻的揶揄他头都没抬说道:
“睦州时有书信予我,为万全计,贴身衣物岂可交予旁人?”
“况你因公干来军中,虽说你与我有旧,帐中相会旁人不会相疑。
然今时不同往日,郡侯已渐渐长成,军中难保会没有他的耳目。
我当众晾晒衣物,方不会让他心生疑窦。”
楚昭辅的话,让王仁瞻的脸上流露出慎重之色。
楚昭辅为人吝啬,是昔日诸潜邸之臣都知道的事,王仁瞻倒是没想到,楚昭辅吝啬的背后,有时还带着一番远虑。
楚昭辅的想法是对的,毕竟哪有人密谋要事的时候,还先抽空晒下衣服的。
相会时日常举动做的越多,越不会引人注意。
楚昭辅话中提及的睦州,指的就是赵光义。
赵光义先前因拥立之功,被赵匡胤拜为睦州防御使。
不过他这一睦州防御使,并未有开府建军之权,只是一个虚名。
见楚昭辅提起赵光义,王仁瞻便开口问道:
“睦州提及的让王全斌主攻一事,拱辰谋划的如何?”
赵光义虽身在开封,然他的目光并未从前线移开。
前段时日赵光义便有密信给楚昭辅,让他若有机会可谋划让王全斌负责主攻高平城。
王全斌,是赵光义在军中悄然发展的一位亲信。
若高平城能在王全斌的主攻下被夺下,王全斌立首功的同时,赵光义在军中的势力亦会悄然间壮大几分。
这一事攸关未来,王仁瞻自然关心的很。
在王仁瞻的询问下,楚昭辅一边继续习练书法,一边说道:
“想来这两日,王全斌就能负责主攻。”
楚昭辅的话,让王仁瞻大喜。
王仁瞻并未问楚昭辅是如何做到的,他知道以楚昭辅的性格,若无七八分把握是不会这么说的。
在问完最关心的事后,王仁瞻与楚昭辅谈起了近来在开封发生的一些事。
谈着谈着,王仁瞻就听到帐外传来了一些嘈杂声。
这一片营帐区,皆是大宋重臣所在。
是何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附近喧哗。
王仁瞻冷着眼神站起身来,直接来到门口掀开了帐帘。
当厚重的帐门被掀开后,帐外的滚烫热风顷刻间倾泻而入,吹起了楚昭辅笔下的宣纸。
宣纸的浮动偏移了毛笔,导致了一个失败的字,出现在了楚昭辅笔下。
这让一向谋而后动的楚昭辅,自然的蹙起了眉头。
他不太喜欢,事态超出掌握的感觉。
背对楚昭辅的王仁瞻,自是没看见楚昭辅的皱眉。
他的眼神,正被帐外营道上由远及近的两道身影给死死抓住,再也移不开分毫。
有这表现,除却王仁瞻看出跑在前方的那人是石守信外,还在于他耳中听到了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郡侯火烧伏牛山,数万汉军灰飞烟灭!”
“李守节已降,上党城已复!”
石守信越喊越兴奋,而他的喊声就像象征着万物复苏的春雨般,落进了营道左右两侧的营帐中。
随着春雨的落入,每道营帐中的主人都下意识亮起惊叹的神色,随后陡然从座上起身。
一位位大宋重臣的身影,如春笋般接连冒了出来。
他们望着快速跑过的石守信,脸上的担忧之色,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五代之世,朝代交替,必生大战。
大战获胜,这一朝代才算在乱世中,真正站稳了脚跟。
战局焦灼,身为大宋的既得利益者,重臣们近来又岂会不忧心忡忡呢?
正因忧心忡忡,楚昭辅才有办法暗中推动,让他们有了换将之议。
每一位重臣,都知道石守信口中的捷报,会给当下焦灼的战局,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在以往的日子里,高平城就像一座庞大的冰川般,沉甸甸压在众多大臣的心头。
而现在那一座冰川,被赵德秀在伏牛山放的一把火,给彻底融化了。
冰川融化,冰水将化作春雨,滋润着大宋的根基!
大胜,大喜呀!
五代之臣,多有汉唐遗风,情绪奔放的多的是。
一位位宋臣相视一眼后,纷纷仰头大笑起来。
这一胜不止稳固了大宋国祚,更保住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
真如陛下上次所言:
“有太原郡侯,当为大宋贺!”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王仁瞻的脸色却显得阴沉。
王仁瞻不是不愿意见大宋获胜,他是不愿意见到这场胜利,是由赵德秀给予大宋。
望着帐外众多欢呼的朝臣,王仁瞻岂能猜不出他们的心思?
而这一战之后,赵德秀会在朝野上下获得多大声望,几乎是一件可以预见的事。
他成长的太快了!
快到让人招架不住,快到让人心生寒意。
寒意渐生,王仁瞻立时回头看去。
楚昭辅一向足智多谋,又颇有静气,王仁瞻想看看楚昭辅对这一事的应对。
而在王仁瞻的目光中,他发现了楚昭辅的额头上,正不断地冒出着汗水。
报捷的话音,尚在帐外飘荡着。
帐外的欢呼声,如滚烫的热风般,正一阵阵冲击着楚昭辅的内心。
“好热呀!”
楚昭辅下意识地说道。
这闷热的感受,配合上赵德秀火烧伏牛山的举动,让楚昭辅产生了一种错觉。
这一刻他好似成为了,身处伏牛山中的一员。
当一错觉产生后,一向有静气的楚昭辅,又怒又惧的将手中毛笔硬生生折断。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让他还怎么有静气!
跑着跑着,石守信拉着吕端离御帐已越来越近。
一路上跑来,石守信竟丝毫不觉得累。
这得益于他本身强悍的身体素质外,还得益于石守信这一刻的内心想法。
他脚下的这条路,通向的仅仅是御帐吗?
不,他脚下的这条路,还有可能通向的是太庙呀!
若能入太庙,子孙后代享益无穷,这哪一位臣子能忍得住?
在不知跑了多久后,石守信终于来到了御帐外。
御帐他是不敢闯的。
面对着迎上来的殿前班直,停下脚步的石守信先是大口喘气了好一会。
见御帐近在眼前,石守信鼓起最后一口中气高声大喊道:
“潞州大捷呀陛下!”
虽不敢硬闯御帐,然他汇报捷报时大声点,这总不能算罪过。
喊完这一句话后,石守信就彻底腌了。
石守信的声音早已沙哑,可帐内的赵匡胤,还是认出了他兄弟的声音。
一听是关于潞州的捷报,赵匡胤先是震惊,然后哪里还能坐得住。
一道伟岸的身影,很快在诸班直的拱卫下走出帐内,来到了石守信身前。
“潞州大捷?
太原郡侯收复上党了吗?
你别喘了,快说!”
赵匡胤来到身前后,见石守信还在努力的回着气,忍不住不满地催促道。
在赵匡胤的催促下,石守信无奈之下将手中的军报直接呈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