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30章 犁庭扫穴 雪中送炭

第130章 犁庭扫穴 雪中送炭

宋秀
当潘美率军进入衡州境内时,衡州境内已有四股军事势力。

这四股军事势力,除去宋军外,分别是伍彦柔的两万南汉军,杨师璠的万余武平军,还有张文表的数千衡阳军。

而当得知宋军南下的消息后,杨师璠听从副将汪端的建议,命人去向溪峒蛮獠等异族求援。

溪峒蛮獠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作为聚居在湖湘一地的异族,他们在华夏政权强大时就臣服,在华夏政权衰落时就叛乱。

自安史之乱后,溪峒蛮獠等族多次在湖湘一地作乱,成为湖湘之地中一大不稳定因素。

周行逢成为武平军节度使后,面对着溪峒诸蛮的多次犯边侵扰,一开始采取武力予以坚决打击。

在打击渐取得成效时,武平国外部形势不稳,又让周行逢无奈下对蛮族酋长采取羁縻政策。

周行逢对众蛮族酋长多授以太保、司空等官职,成功安抚住与溪峒诸蛮的关系。

既为武平国之臣,溪峒诸蛮在得到杨师璠的求援后,当即表示会领兵入境相助。

在杨师璠的一番操作下,想来不久之后,衡州境内会再多出一股军事势力。

而溪峒诸蛮名为武平之臣,实则出兵相助,大概是见武平政权岌岌可危,想着来衡州境内劫掠一番。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衡州局势,潘美并未失措。

离开潭州前,赵德秀给予他临机相断的权力,这让潘美自身才能,有了足够的空间施展。

潘美先是冷静分析衡州局势,他认为伍彦柔无长远谋划,故先凭宋军洞庭大胜之威,震慑住南汉军的异动。

震慑住南汉军后,潘美一领兵抵达衡阳,便率军对杨师璠部发起进攻。

宋军皆步战精锐,加之士气高涨,武平军面对宋军的进攻,难以抵抗。

宋军在潘美的指挥下,三战三捷,打的杨师璠部几近溃散。

要不是溪峒诸蛮及时领兵赶到,杨师璠部早就被宋军彻底击败。

先镇南汉,再攻武平,潘美的策略,成功的让宋军在武平南部诸州站稳脚跟。

当初步稳住南部局势后,潘美上书给赵德秀,询问他对溪峒诸蛮该采取何种策略。

自前唐开始,中原政权该如何处理与异族的关系,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前唐时期的许多糟心事,暂且不提。

进入五代后,中原政权对天下异族,大多采取拉拢、羁縻之策。

这一政策,一方面是由于五代中有部分朝代,本就是异族所建立。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经过百年的发展,天下异族在四方,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为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大多君主选择以羁縻政策换“和平”。

五代惯例如此,对于溪峒诸蛮入侵一事,潘美不敢自专。

当潘美的上书送到赵德秀手中时,恰逢刚领兵南下的曹彬,正在向赵德秀复命。

于是乎,曹彬见到了他的主上,重重拍了一下书案:

“区区溪峒,竟敢介入我朝统一?”

从赵德秀的语气中,曹彬明显的感知到愠怒。

对赵德秀来说,他能理解契丹、党项、沙陀、回鹘等异族,对大宋的统一大事有所影响。

毕竟这几方异族势力都不可小觑。

然而在之前,赵德秀根本都未听过溪峒的名称。

小小溪峒都敢贸然与大宋作对,足以证明一点——安史之乱后,天下异族轻华夏久矣。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德秀收起潘美上书后,对着曹彬说道:

“你即日率荆南军南下,为仲询副手相助。”

洞庭湖水战后,武平军再无成建制水军,赵德秀将荆南军留在身边,用处已经不大。

而荆南军前身为湖湘军队,想来对溪峒诸蛮族有着足够的了解。

当下达完第一道军令后,赵德秀接着说道:

“你抵达衡州后,代我向溪峒诸蛮族宣达心意:

能战那便战,不能战那便守,守不住就投降,不愿投降就选择死!”

说完后,赵德秀最后重申道:

“我只接受以上四种结果。

朝廷发兵不易,我不想日后再听到溪峒作乱之事。”

赵德秀的话,让曹彬正色不已。

曹彬意识到,赵德秀是想彻底解决溪峒之患。

明白赵德秀的用意后,曹彬连忙起身领命而去。

看着曹彬离开的背影,赵德秀拿着虎符的右手正不断握紧。

赵德秀想起契丹使团南下一事,更想起近日与折德扆的通信一事。

滁州一战后,杨业受创颇多,赵德秀本意让他在扬州好生休养。

后休养一段时日后,杨业来书请求回麟州故乡与家人一聚。

麟州,大概是后世榆林一带,是大宋的西北重镇。

杨业少年时就跟随刘旻,多年未回到家乡,思乡情切人之常理,赵德秀自不会拒绝。

而杨业回到西北后,与丈人折德扆重新取得联系,镇守府州的折德扆得知杨业已然是赵德秀的入幕之臣,曾私下来信表达对赵德秀的感激之意。

名为感激,实为想在朝中寻找一个依靠。

府州折氏,名为宋臣,实为关中的一个本地武装势力。

随着大宋的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折德扆忧心于来日,想借着杨业的关系投靠赵德秀是很明智的选择。

折氏一族,虽在府州称雄一方,但并未有割据跋扈之态。

每当中原王朝变更,折德扆定然恭顺上书臣服,对中原王朝的政令,大多都认真遵行。

最重要的是,现关中诸胡林立,折德扆一生都在致力抵抗异族的入侵,这让赵匡胤对折氏一族颇有好感。

与折德扆建立起联络后,赵德秀了解到许多西北要事。

例如近年来,日渐猖獗的党项族。

党项李氏,声称“夏州是李氏固有基业,百姓畏服,非中国能染指。”

定难军对中原政权的策略是:“称臣不纳土,附强不任人”,宛如一独立王国。

唐末以来中原王权更迭频繁,割据一方者不知多少,若仅是割据一方,赵德秀倒不会太过忌惮。

让赵德秀忌惮的是,定难军李氏在境内大力推行“党项文化”。

定难军李氏强迫境内汉人,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要以党项文化为主。

西夏国的雏形,已悄然出现大宋西北。

契丹使团南下,试探之意昭然若揭。

西北党项盘踞,建国之势暗中发展。

这两点,让刚平灭武平国的赵德秀,心中无多少满足。

天下如崩碎的拼图,要想将汉家河山重组,任重而道远。

在一番思考后,赵德秀提起笔,想着主动给他老爹写一封信。

听说西京无尹?

大宋建隆元年十二月中旬,曹彬率领荆南军抵达衡阳城外。

在曹彬到达前,伍彦柔已领兵退回南汉境内。

曹彬到达后,传达了赵德秀的命令。

得知赵德秀有“犁庭扫穴”之意后,潘美再不迟疑。

第二日,潘美就与曹彬合兵一处,对衡阳城外的杨师璠与溪峒联军发动总攻。

在先前的战斗中,杨师璠部早就元气大伤,今虽得溪峒诸蛮相助,然宋军兵力亦增长近万。

于宋军的猛攻下,两军联军大败,溪峒诸蛮战死,逃亡者无算。

至于杨师璠与几位将领,则是在乱军中护卫着周保权,意欲逃到南汉避难。

可还未入境,杨师璠就在途中听到,伍彦柔曾下令给沿路关卡,不准接收武平败军一事。

得知这一消息后,杨师璠大惊失色。

就在杨师璠想着,是否要携带周保权前往南唐时,随行将领意识到武平周氏再无希望,遂一起杀害了杨师璠。

杀害杨师璠后,这几名将领携带周保权来到宋军大营中投降。

潘美与曹彬正愁找不到周保权,突闻周保权来至,大喜过望。

在将周保权控制在手中后,曹彬依军令将荆南军统领权交至潘美手中。

他则率领着禁军,带着周保权北上回到潭州中。

赵德秀见到周保权后并未伤害他,他将周保权被擒一事,派使者传告给武平南部诸州。

当得知周保权落入宋军手中,原本态度摇摆的武平南部诸州,皆立刻遣使来到潭州,向赵德秀表示臣服之意。

自此,武平国宣告灭亡,赵德秀收复武平全境!

大宋建隆元年十二月下旬,今年冬季,数场大雪席卷了开封城。

大雪方停,太原王妃李杜若就从王府中走出,乘上车驾朝着城外走去。

李杜若的目的地,是城外澶州军的家属院。

在与赵德秀大婚前,李杜若就偶有前往家属院,为赵德秀慰问澶州家属的行为。

而在大婚后,李杜若去往家属院的频率,固定为每月两次。

每逢初一十五,李杜若都会有赠粮肉、衣物给澶州军家属的举动。

一两次的前往,澶州军家属们或许感触不深。

当关怀成为常态,一种观念,自然会出现在一应家属的心中:

王妃身份尊崇,若非真心关爱,为何会不避严寒酷暑,时常前来呢?

心中有此观念,就自然会在家书中体现。

军队远征在外,因思念家人,给家人写家书是常有的事。

然澶州军及家属绝大多数不识字,李杜若曾察觉到这一点,并向赵德秀建言道:

“家人是壮士思绪所系,闲暇之余常思以家书慰藉。

官人若能一解壮士慰藉,何愁壮士在外,不为官人效死呢?”

听完李杜若的建言后,赵德秀大感有理。

再想到闾丘仲卿在筹备情报组织一事,赵德秀便将此事交予闾丘仲卿。

至此旁军不论,在赵德秀的澶州军中,家书是有双向通道的。

而当澶州军士得知家人在开封城外,被李杜若照料的很好后,每人征战时都是舍生忘死。

当李杜若的车驾在家属院外停下,院中就有听到声音的孩童,兴奋地从院中奔出,围绕在走下车驾的李杜若身旁。

身为王妃李杜若出行,自是有护卫的。

但李杜若入家属院后,从未有过让护卫隔离澶州军家属的行为。

澶州军家属皆为农户出身,见惯人情冷暖的她们,通过李杜若的细节举动,是能看得出李杜若的心意的。

至少目前为止,一众澶州军家属们都能感受到,李杜若对她们的关爱不似作假。

在小孩们笑着奔出来欢迎后,几百位家属互相搀扶着,皆跪在两侧恭迎着李杜若的到来。

哪怕李杜若曾多次要求不要大礼参拜,然乱世中颠沛的百姓,却大多有着淳朴的心。

大王及王妃,给予了她们,往日中想都不敢想的安定生活。

淳朴的她们不知怎么报答,唯有用最真挚的大礼来表示感谢。

而家属们,不过是天下百姓的一个缩影。

对于乱世中的百姓来说,大势大义他们不懂,他们就想要碗饭吃。

谁给他们饭吃,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尧舜禹汤。

看着在积雪中下拜的家属们,李杜若一方面让护卫们将她们扶起来,一方面让下人将身后驴车上的盖布掀开。

当下人掀开盖布后,驴车上露出了一块块木炭。

“前日大雪弥漫,我在府中甚感寒冷。

唯恐你们无物御寒,今日带来木炭,以备你们平时驱寒之用。”

李杜若声似清泉,当她的话落入一众家属耳中后,顿时引起一片欢呼及感恩声。

在将带来的木炭,都合理分配完后,李杜若方才坐上车驾朝着城内返回。

回城的一路上,李杜若本在车驾内闭目假寐。

突地,她听到车驾附近传来一阵叫喊的哭闹声。

这阵声响,让李杜若掀开车帘朝外望去。

寒风顺着车帘卷入,外间的天空,又有着细微雪花飘落。

在愈下愈大的雪花中,李杜若见到回城的路上,多了许多流民。

战乱频仍之世,流民遍地,然往日中流民并不敢贸然靠近开封城。

想来是近段时日的大雪,让一部分流民走投无路,只能下意识往汴京这一“首善”之地走来。

有些流民,不小心进入车驾的警戒范围,遂引起了护卫的持刀驱逐。

看到这一幕后,李杜若连朝车驾外高声喊道:

“不可妄害百姓性命。”

李杜若话音刚落,车驾外就有一员小校领命。

在李杜若的令下,护卫们警戒的方式,变得温和了起来。

望着窗外,李杜若面露不忍。

她打算明日,继续在城外开设粥棚,赠送木炭,解救灾民。

可看着越聚越多的流民,李杜若忽然意识道:

单凭王府之财富,又能赈济多少流民呢?

一百,一千?

而天下间的流民,何止百万!

她的力量太小。

百万流民,宛若天下间的行尸走肉般,居无定所,可怜可悲。

叹息之余,想起一事的李杜若,眸中出现几分希冀。

官人要回来了。

救天下人,她做不到,他可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