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莫若凌霄! > 第734章 流年,时光未央(完结)

第734章 流年,时光未央(完结)

莫若凌霄!
上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一天,也是古人的情人节。

由于上元节是元日之后,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满月之夜,因而别具意义。

贺兰娆娆作了初一,狄家窈娘便作了十五,狄阁老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

到了他这岁数,对于自己,已经无所求了。

所希望的,只是儿孙们能幸福。

而儿孙们中的男丁,狄阁老一直秉承着功业自己挣、本领自己学的理念,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他们铺路。

可女子则不同了,尤其是他的掌上明珠窈儿。

上元佳节,窈娘入宫。为今年的上元又平添了几分喜庆。

咱们这位淑妃娘娘其实年纪不是太小了,可是看着实在不大,因此唐治也是格外地怜惜。

洞房花烛夜后,淑妃娘娘也正式成了宫里人。

……

今年对于朝廷来说,一系列最重要的事情,诸如改国号、建元、立后、纳妃,全都顺利完成了。

出了正月,朝廷便传喜讯,五弦和七思两位婕妤又给皇帝新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

皇室兴旺,自然是群臣所乐见的。

许元睿如今也正式认祖归宗了,改名为唐睿。

从名字上,大家便知道,他大概率是与太子之位无缘了。

不然的话,他原本叫做许元睿,改名为唐元又如何?

但元,就是始,是一,这会给人一种很丰富的联想。

显然,皇帝陛下是不想让人产生这种联想的。

许诺对此当然不在意,她知道,就算自己有江南士族背景,除非正宫皇后没有子嗣,否则她的儿子机会也不大。

其实,他们都误会唐治了。

唐治压根儿没想那么多,他只是单纯的……觉得“睿”更有逼格。

将来谁做太子,唐治还真不想按照自古以来的规矩搞什么立长立嫡。

自古以来,之所以立长立嫡,全然是历史各朝代权衡了立储的利弊后,所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然的的话,哪个皇子都有机会,已经立为太子的也随时可能下台,大臣和外戚就会各有拥护,兄弟手足之间就会勾心斗角,这样一来,对社稷的稳定伤害太大了。

与其如此,哪怕嫡长蠢笨一些,那也还是得立嫡长,让所有人没得争,断了他们的念想。

那么,一任庸碌的皇帝造成的危害,再大也小过皇子与大臣、外戚们整天的内耗。

但,唐治是过来人,他有办法啊。

雍正的“秘密建储”制度拿来用就行了。

皇储?早就立了。

是谁?不告诉你。

大臣们谁还敢提前抱大腿?抱错了莫如不抱,只管专心于国事就行了。

至于皇子们,也没得争了,反正储位早就定了。

但是是谁,谁也不清楚。

也许……就是你呢,那么你上窜下跳的,是想把本就到手的皇位又弄丢了?

又或者,你和三哥斗一个两败俱伤,最后却冒出个十八弟来做皇帝?

唐治已经想好了,到时候,他也弄一份秘诏,放在万象神宫高高的匾额后边,命大内高手日夜看守。

立储文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建储匣”里,藏于万象匾额之后。一份皇帝随身携带。

皇帝大行之后,由顾命大臣将两位秘诏取出,对照验看,经核实后才宣布皇位继承人。

如此,便一切稳妥了。

不过,他如今春秋正盛,这事儿不急。

再说,娃娃们还小呢,只认得他娘的奶,这个时候能看出谁将来会有出息啊?

但这制度,他是打算从他开始建立起来的。

这才是为长远打算。

如今,唐治已经有了两子两女。

唐睿、唐甜、唐谆、唐欣,两位小皇子和两位小公主。

而小谢和孟姜,她们的肚子也在一天天地变大。

孟姜虽比小谢晚中招了些天,奈何人家数量取胜啊,所以这肚子可不比小谢的小。

与此同时,凝清和如露也已有了喜,皇家当真是人丁兴旺。

于是,立储之外,这些皇子们的未来,唐治又开始思考上了。

他会算账,是不会干出老朱那种爱护子子孙孙所以定出来的办法的。

哪怕是亲王,爵位也是逐辈递减的,直到变成平民。

他可不想皇子皇孙遍天下,将来全都成为祸国殃民的米虫。

这项逐辈递减爵位的政策,也要从立国之初就坚决制定下来。

未来的事要考虑,眼下的抡才大典,他也没有疏忽。

这个时候的科考,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

每三年一次都是在秋季举行。

因为三月举行的话,很多远地方的士子还没过年或者刚过年,可能就要从家里出发了。

你总不能大过年的都不让人家一家人团聚吧?

但是,开恩科的时间就不固定了,你要是实在不想错过家人聚会,今年本来也还有一次科考的。

那科闱,叫“正科”,这种因为特大喜事,皇帝特旨增加的科考,叫“恩科”,皇恩浩荡!

因此,许多进京赶考的士子,一来就没打算考完就回去。

那些道儿远的,如果没考上就回,刚到家就得又赶回来准备秋闱了。

所以,三月份的恩科之后,没有考中的士子们,很多都留在了京城苦读,打算秋闱再战。

有鉴于此,唐治让户部筹措了一笔钱粮,给他们其中家境困难的,发放些钱粮。

这是德政,顿时让新皇帝大大地收获了天下士子的人心。

以唐治一贯喜欢搞大动作、折腾人的脾气,天下人都以为唐治称帝之后,会大刀阔斧、各种变革,而这也正是楼士德、狄阁老等人所担心的。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治理国家上,唐治深知若操之过急,就算是好心,也能办成坏事儿。

因此,唐治一改风格,变得极其稳重起来。

商税农税方面的改变,已经有了陇右做实验田,他是迅速推行了新制的。

农业方面,他鼓励革新,但并没有大动作。

那是关乎大家能否填饱肚子的事儿,必须慎之又慎,谁敢乱来?

不过,唐治一直在坚持科举的完善与改进。

从内容到程序,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巩固。

工科、术科、农科等纳入了科举入仕,那么将来,就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官员。

这些学科受到重视,自然也就会有越来越多这方面的人才涌现。

到那时候,唐治能想到的那点简单的玩意儿,和他没想到的或者不懂的东西,自然会有这些专学之人去改变。

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科考对世人的影响。

最初发明科举的帝王,本意只是为了和士族争夺对天下的控制权。

解决士从哪里来,士由谁决定的问题。

到了唐治这里,他霸道地添加了许多学科成为正科,将能改变的,将是天下的未来。

而且,他凭着个人意志建立一些新政,很可能在他生命终结之后,人亡政消。

但是,以科考的内容为引导,改变整个天下,那对未来的改变,才是不可逆的。

所以,前五年,唐治将国家大政,交由几位宰相们处理,他自己主抓的就是科考。

五年六科,培养了大批天子门生。

第六年,就是工、术、律、农等学科加入正科的第一次科考了。

这六年来,执着于旧学的,已经拼命考了六次,还不中的,大部分也都灰心丧气了。

参加新科考试的,都是六年来除了道德文章,兼习其他正科的学子。

未来,将在他们手中改变。

……

这五年中,唐治虽然主抓文教,但是对于军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铺陈与疏导。

朝中有楼士德、蒙寒空坐镇,陇右的李家成了唐治的忠犬,卢家彻底败亡,贺兰家和杨家是皇帝的铁杆,军队已经牢牢控制在这位年轻天子手中。

在第七年的时候,唐治着手对各地节度使进行改革了。

陇右顾沐恩、河西赖观复,是率先响应朝廷的。

唐治将陇右、河西两地节度使,改成了类似军区一样的存在。

节度这个职务,还是节度,但军政财民法分开了,军就是军。

以前之所以一揽子交给节度使,是因为一逢战事,战区长官必须拥有对地方上一切管辖权,否则来不及请旨,来不及调拨,会出问题。

唐治不是简单地改回去,他对于这些特殊地方的各种制度也进行了改良。军政财民法是分开的,战时当地升级为战区,各方面官吏,俱皆听从节度使调度。

但是,这些官员的任免,完全控制在朝廷手中,战事一旦结束,这些人与节度使的从属关系也立即结束。

同时,节度使也不能专职于一地,甚至干了一辈子,亲信遍地,不是他的儿子继承节度使,就要出乱子的情况也不能出现了。

最多八年,节度使必须轮换。

一系列的制度,既保障了节度使的权力和地位,又最大程度地消除了隐患。

这个时代,敢于造反的节度使本也没有几个,如今朝廷又是蒸蒸日上,国力益加雄厚,谁敢对抗朝廷。

况且,赖观复、顾沐恩,还有江南节度贺兰崇胤,还都干的有声有色,唐治的军事改革,自然也就无比顺利了。

江南这边,遵照唐治的吩咐,顾沐恩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建设水师上。

前期的时候,这么烧钱,其实阻力是很大的。

朝野都有大量的人反对。

但是在第五年的时候,唐治觉得是时候把水师拉出去遛遛了。

水师这一趟出去,可不只带着劲弩长矛,还带了江南士族派出来的大批精明的商人。

在第六年五月中旬的时候,船队回来了。

走了半年的船队,带回了如山的财富。

一切杂音,瞬间消失。

这个年代,可没有什么腐儒,而且恩威抚远的理念,是深入民心的。

既然出海大大地有利,江南很多的反对者,立即变成了疯狂的拥戴者。

唐治走出去的计划,也顺利开始了。

对于水师的强大,唐治倒不担心。

水师再强,也离不开陆地,久离陆地的话,只能萎缩成海盗。

于是,他开始放心地把目光投向了西南。

这几年,由徐伯夷、息夫人、被唐治热情挽留,迟迟不能回叶茹,已经死心踏地的洛昂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吐蕃的计策。

这些计策,是颇为见效的。

在唐治登基第八年的时候,吐蕃发生内乱,他们的王被叛军驱逐,不得已向陇右求助。

陇右顾沐恩、河西赖观复早就是参与了针对他们计划的边陲将领,于是他们立即汇合叶茹出兵,以帮助吐蕃王平叛的名义,杀了进去。

前朝大炎立国之初,天下仍乱着,唐治的先辈曾经付出重大代价,向吐蕃借兵。

彼一时,此一时也。

现在的吐蕃,重复了大炎的故事,却没有迎来大炎的结局。

本就渐渐失去权威控制的吐蕃,随着唐军的杀入,立时土崩瓦解了。

早就脱离的叶茹,率先奉遥在神都的洛昂达为王,自立了。

其他四茹,立即有样学样。

吐蕃王的本茹,在他归来之后,居然还分裂成了三个,其中两个分别与叶茹和另一个茹结盟了。

吐蕃一时间竟出现了八个王。

而这八个王手下的领主们,有些实力强大的,被控制不严的,还在效仿他们曾经的茹本,继续玩自立。

吐蕃王朝的崩溃,让这片土地上曾经极其强大的一个帝国如昙花一现,前后不过百余年,从此不复存在。

唐治觉得,是时候让洛昂达回去了。

洛昂达三位夫人,都已成了气候。

如今洛昂达回去,纵然他们是夫妻,叶茹也会撕裂成四个派系。

而且,唐治打算让旦增喜绕一起回去。

这几年来,旦增喜绕一直在他身边做司言女官。

司言女官是息夫人息尚宫手下第一女官,掌宣传奏启。

所以唐治接见大臣,拟定条陈、批阅奏章,她都是侍奉在侧的。

在这个过程中,耳濡目染,旦增喜绕学习了很多的政略知识。

唐治有信心,她所掌握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在叶茹那个粗犷的游牧势力中,是有降维打击的作用的。

但,旦增喜绕不肯走。

已经出落成大姑娘的旦增喜绕理直气壮地看着唐治:“臣一直追随在陛下左右,陛下应该清楚,臣对陛下的心思。”

旦增喜绕红着脸蛋儿,但是草原儿子,胆子就是大。

“陛下如果让臣回去,臣就回去。臣跟陛下可是学了不少东西,陛下应该相信臣的本事。别看人家是个小女子,给我十年功夫,我能一统吐蕃,陛下信不信?”

旦增喜绕杏眼圆睁:“陛下还要让臣回去吗?”

唐治苦笑,其实喜绕的心思,他又何尝不明白。

既然如此,那便留下。

唐治还就不信了,偌大帝国,没有她,便不能平定那一方!

……

开元十年,秋。

九月鹰飞,天高气爽。

唐治成为皇帝以后,第二次出京了。

这一次,他去的是陇右,因此所带的,便也只有杨家四位嫔妃和李其瑶李妃。

此去陇右,是因为那打不死的小强裴甘丹竟然做了室韦的驸马,领着室韦铁骑,杀回了北方。

南无吉万马为先锋,连战连捷,北鬼方王太后卢雨婷与王叔亚父扎鲁克,护着尚是少年的鬼王马尔丹被迫弃了王城,带着卢阮、萧千月等大臣逃入了草原。

茫茫草原,追索不及,裴甘丹便也并不恋战,悍然又向南鬼方去杀。

先打老婆,再打老爹,裴甘丹倒也真是威风。

钓鱼达人、躺平大师达弥皓眼见右大相塞诺也是闻裴甘丹之名而丧胆,于是丝毫也不介意吐蕃王求援的下场,也向大唐求借救兵了。

唐治现在的国力,是能一统鬼方的。

但他知道,无论是鬼方还是吐蕃,对现在的大唐来说,夺过来就是累赘,除了成为趴在大唐身上吸血的蚂蝗,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种毫无所得,只有付出的举动,是注定不能长久的。

就算是在他的时代,他能坚持驻军那里,等他的儿孙继位,国力也会不堪重负,再次被迫放弃这里。

什么?为了一千年后的人,牺牲这一千年人的利益?

你觉得可能吗?

唐治从教育上,在改造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海上丝绸之路,正舟楫如云,往来不断。

他接下来的重点,是在西域。

那里是重现陆上丝绸之路光芒的关键所在。

唐棠已经嫁给了迦楼罗,成为了西域的一个王妃。

敦煌现在已经被他牢牢控制,这就成了他在西域的两个稳固的根据地。

他打算再用两三年的功夫,以罗克敌带着歌舒瀚等一批年轻小将,重建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

如果他为当下,为后人做了这么多,后人还是没能力在有条件控制这两片地方的时候去控制它,那你留给他的家底,都能被他败光,留再多又如何?

所以,唐治的策略与对付吐蕃一样,让他们始终内耗着,并不一棒子打死。

因此,唐治抽调了胡天一部、胡不凡部、李嗣业部,前往南鬼方赴援,并且,去为北鬼方解围。

本来,这件事对现在的大唐来说,只是一件小事,还真不需要唐治出巡,坐镇陇右。

不过,天子静极思动,想来也就来了。

反正,楼公已经去世,狄公已经颐养天年,朝中也没有哪个老臣够资格对他指手划脚了。

天子此行,还真是来出游的,他去了渭州杨家,如果是想就近遥控北疆战事,他该去天水才对。

杨家自然是无比荣光,帝王女婿登门了嘛。

杨家老少,也是纷纷来见天子。

已经做了兵部职方司郎中的杨玄琰也是伴驾回乡的,这时领了妻女上前觐见天子。

杨紫陌看见那八岁少女,生得粉妆玉琢,笑道:“这就是玄琰的女儿,常听你夸,果然俊俏可爱。”

杨雪迎笑道:“这孩子生得伶俐,一见就招人喜欢。陛下,睿儿才有两年也该纳妃了吧,你看玄琰家这孩子如何?”

唐治笑道:“玄琰,你这女儿,年方几岁,名叫什么?”

杨玄琰忙道:“小女年方八岁,名叫玉环。”

唐治一听,脸色大变。

众人见了,顿觉诧异,但谁也不敢询问,皇帝为何攸然变色。

接见完杨家一众人,唐治便悄悄嘱咐息尚宫:“你给朕记着,杨家玄琰之女玉环,朕的几个皇子,谁也不许与之缔结姻缘。”

“是,臣记住了。”

唐治虽不迷信,大抵还是有点含糊的。

这个名字,这个身份……,还是彻底跟她切割清楚了才安全。

但,他的交代听在息夫人口中……

杨家玉环,明明是个美人胚子,长大了也不会差,又是出身世家,做个王妃,门当户对啊,陛下为何不许?

难道……

息夫人便暗暗记在了心中。

……

唐治出巡陇右的时候,令月公主一身道人打扮,出现在了蝉鸣寺。

当初,唐治没有让她死,但以她的高傲,也羞于再以旧身份见故人,从此便孑然一身,游走天下了。

她不肯再见杨将军,虽然她也知道,杨将军一直在找她。

但,她宁愿让杨将军以为她死了。

她纵然喜欢了一个人,她也是高高在上的公主。

她无法适应,去做一个寻常的妻妾,随侍在他身边。

哪怕,那个男人她是喜欢的。

这种身份、关系的转变带来的屈辱感,她无法承受。

这一日,她游到了放州,忽然想到了关押二哥一家十年的蝉鸣寺。

一个入山时不到十岁的少年,出山后,如何便有那么老辣的手段,连她都栽在了他的手上?

这个谜团,她多年来一直不解。

难道,真的是天纵奇才?

蝉鸣寺死过人,自唐仲平一家人回京,这里就荒废了。

此刻残垣断壁、蛛网密结,一片凋零。

倒是后院儿的树木,愈发地葱郁了。

其中一棵古桃树,似乎曾经遭过雷击,黑黑的炭化的树干上,竟然也冒出了新芽。

令月公主撑着伞,顶着淋漓的秋雨,站到了那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桃树下。

轻轻抚摸着那朽木新芽,这老树尚且能死而还生,可我这一生,却是只能如此默默无闻了。

正感慨间,突然一道惊雷从天而降,正劈在那棵古桃树上。

一道电光火珠闪过,令月公主的身影消失不见了。

正从破败的廊下走来的一个俊逸无须的僧人,亲眼看到了这一切,不禁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他是唐停鹤,如今的青灯大师。

安国寺的僧众暗中监视了他两年,青灯就只是青灯,再也不可能翻起一丝浪花的时候,他也就自由了。

于是,他想回朔北去看看,一路化缘,一路北行,来到这放州时,想到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唐治,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于是,他便信步上山了。

结果,被他看到了不敢置信的一幕。

他匆匆跑到那棵正燃着火的古桃树下,不见了,那个女道人,真的不见了。

他刚刚明明亲眼看见的!

就算遭了雷击,也不可能化成飞灰啊。

更何况,他连灰都没看见。

那个女道人,被劈没了?

青灯和尚大受震撼,他完全不能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此,蝉鸣寺又有了主人。

一个叫青灯的和尚成了这座荒山野庙的住持和尚,就此长住了下来。

几年后,他还收养了几个孤儿做徒弟。

徒弟们发现,他们的住持师父一到雷雨天气,就会跑到后院儿一棵被雷击而死的古桃树下转悠,还常常念叨:“难不成,还要等枯树发芽?枯树什么时候会再发芽呢?”

……

对于发生在放州的令月消失这件事,唐治并无所觉。

他说放人就真的放了,并没有派人盯着姑姑。

他相信令月的节操,失败了的令月,一向高傲的令月,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曾经的自己的。

唐治出巡陇右,是踏着入冬的第一场雪回的神都。

刚刚回到宫中,小高公公就捧着一口匣子蹑手蹑脚地到了他的面前。

“陛下,五凤楼下,有人求见,说陛下见了此物,就会见她。”

正躺在浴汤里闭目养神的唐治诧然张开双眼。

他是皇帝耶,居然有人用这种方式见他?

唐治抬手打开匣子,手下人当然早就检查过的,倒不用担心有什么毒药暗器。

匣子打开,黑丝绒的缎面中间,端端正正地嵌着一枚核桃。

核桃上,有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

(大结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