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扬州,江都县中。
李筠战败自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手中。
当得知李筠举事失败后,李重进不由大惊。
“李筠实力不弱,加有北汉为援,败亡竟如此迅速!”
在感叹完这一句后,李重进又冷着脸说道:
“赵贼善战,吾所素知。
不意赵小贼,亦颇有军略。
贼父贼子,窃据我大周江山,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完后,李重进气的将手中酒杯摔碎在地。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周太祖晚年时,李重进曾与柴荣争储过。
柴荣能成为郭威养子,身为外甥的他,缘何不可?
可惜的是,柴荣的确是英主之资,在那场争储之斗中,李重进败给了柴荣。
争储失败后,李重进心中本就有不甘。
后他又听闻,大周江山为赵匡胤所篡夺,这更让李重进气愤不已。
相比于李筠,李重进反宋复周的想法是更为强烈的。
堂内,淮南一众将率皆在座。
众将率在听到李重进公然称呼赵匡胤为贼后,心中都已回味过来。
节帅这是不打算继续忍耐了!
众将率并未猜测错。
李重进的下一番话便是:
“赵匡胤身受太祖,世宗两代皇恩,不思报效已是大罪,遑论鸠占鹊巢,篡夺周统乎?
反叛之贼,人人得以诛之。
吾为太祖至亲,自当举义,拨乱反正!”
李重进语气激动,想鼓动起众将率的奋战之心。
然有李筠殷鉴在前,纵算李重进对淮南一地的掌控力足够强,亦难免有人怀抱犹疑态度。
“今大宋方获大捷,士气正盛,加之良将颇多,我军恐难以抗彼锋芒。”
听到有幕僚提出这一担忧后,李重进轻笑道:
“宋军方获大捷是不假,然宋军征战数月有余,急需休整。
吾今手中,掌握着淮南七州钱粮,吾一举事,赵匡胤只能仓促派兵迎战。
如此一来,我军可得以逸待劳之效。”
周世宗在位时,数次派兵死磕淮南,除去淮南的地理位置重要外,还因为淮南地区是自唐朝以来富庶的产粮地。
淮南一地一旦动荡,整个中原的粮食供应都会受到影响。
正因这一点,李重进才会笃定,他一起兵赵匡胤纵算不愿,也只能仓促迎战。
“况吾征战多年,若论战功,怎会逊色于贼军诸将?
往年贼军诸将,还有不少人皆受吾指挥。
何惧之有!”
李重进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
当年他敢与柴荣相争,除去依仗是郭威外甥的身份外,还在于相比于柴荣,他战功累累,更容易掌控住禁军。
在李重进的阐述下,堂内诸将脸上心中渐渐有了自信。
以地方对抗初立中央,五代武夫基操。
只要有可胜之理,那就可以反。
李重进的幕僚翟守珣率先出身表示支持:
“臣愿随节帅讨伐逆贼,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翟守珣一出身,其他诸将亦纷纷起身追随。
见得到了拥护,李重进果断下令道:
“传檄天下,吾要反宋复周!”
回到开封城后,赵匡胤忙于全军封赏一事,这让赵德秀难得有了些空闲时间。
今日清晨,赵德秀早早的离开王府,朝着李处耘的府邸走去。
在赵德秀身前,有一位少年,手中正挥舞着棍棒为身后的赵德秀“开路”。
这位跳脱的少年,除却赵德昭外还有何人。
自从被要求习练棍术后,秉承反抗无望就享受的赵德昭,爱上了舞弄棍棒的感觉。
赵德昭一边舞着棍棒,一边做斥候状,在前方东张西望,探查“敌情”。
路上的行人,并非没注意到赵德昭。
然行人一看到跟在赵德昭身后的护卫,就任他自为了。
当查明前方一切正常后,赵德昭就激动的跑回赵德秀身前禀报道:
“回禀上将军,前方无危,尽可上路!”
赵德昭的回禀,让赵德秀忍不住轻抚额头。
你才上路!
赵德昭以为这开封城,是燕云十六声中的那座吗?
动不动就有侠客,手持兵刃,飞天而起。
数月不见,他的弟弟怎么成这样了。
成人无法理解少年想法。
赵德秀的无言以对,并未让赵德昭安静下来。
要说赵德秀回京谁最高兴,赵德昭定然算其中之一。
见他的“上将军”不回应自身,赵德昭不以为意的继续说道:
“皇兄你是不知,当你前线在大败敌军的捷报传回城后,城内很快就流传起关于你的评书。
在那些评书中,皇兄你被描绘成一杆银枪直冲敌阵的悍将,听得弟弟我是热血沸腾。
弟弟已在心中许下壮志,要好好习练棍术。
日后皇兄征战四方时,我就是皇兄的先锋大将。
那长枪让我来提,那敌阵亦让我来冲!”
说这番话时,赵德昭肉肉的脸上一脸憧憬,他幻想着来日评书中出现他的场景。
赵德昭的这番话,倒让赵德秀起了几分兴致。
尽管是宋初,然市井文化兴起的兆头,已在开封城中随处可见。
评书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主,但有时为迎合大众,亦紧跟时事。
从事实方面来说,赵德秀出征后是摸都没摸过长枪的。
然评书嘛,对事实有些改编可以理解。
来了兴致的赵德秀,一边走一边问赵德昭道:
“除去这些外,城内还流传着哪些关于我的事呢?”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赵德昭还说了一些。
赵德秀不在的日子里,赵德昭有一个兴趣就是厮混于市井中。
赵德昭接下来说的大多内容,赵德秀听了后都频频点头。
唯有听到一点:
“有的人说,皇兄你是喜欢大长腿女子,才间接喜欢上长枪的。”
赵德昭一脸疑惑的说出了这句话:长腿女子,真的很好吗?
赵德秀一听到这句话,顿时色变:
“岂有此理,胡说八道!”
哪怕有些事是事实,怎能到处说呢?
赵德秀可不想在后世,担上一个“宋腿宗”的美誉。
赵德秀连忙朝着又跑到前方的赵德昭追去。
“你快告诉我,这些话从哪里流传出来的。
开封府都不管一管的吗?”
两兄弟追逐玩闹间,很快就来到了李处耘的府邸外。
待赵德秀在府外站定,整理好衣容后,他身后的一位亲军去往李府门房禀报。
今日赵德秀是微服出行,故事先未告知李处耘。
自李氏与皇室定亲后,一向豪爽的赵匡胤,为李氏重新安排了一座气派的府邸。
仆人,金银,这些更是赏赐不绝。
门房得知门外等候的人是何身份后,吓得连忙入内通禀。
不一会儿李府的中门大开,李处耘的身影从府内急忙走出。
因知道赵德秀微服之意,李处耘并未当众行礼,在将赵德秀迎入府内方才致歉道:
“太原郡王莅临,臣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谨慎的李处耘,恪守着上下礼节。
而在私下里,赵德秀并不希望李处耘与他太过生分。
“今日既是微服,那就当论私。
论私我当向丈人行子侄之礼。”
说着赵德秀就对李处耘行了一礼。
李处耘拗不过赵德秀,只好无奈的受了这礼。
接着李处耘就将赵德秀引向书房。
书房是隐私性很强的会客场所,李处耘深知赵德秀来访,定是有要事相商的。
在进入书房各自入座后,赵德秀率先说道:
“用不了多少时间,陛下就会在潞州进行改制一事。
我会向陛下建言,潞州一地主官由丈人担任。”
接着赵德秀将潞州改制的主要内容都告知给了李处耘。
听完赵德秀的话后,李处耘陷入了沉思中。
自归朝后,咨议省的设立就让朝中许多人嗅到了一些新政的气息。
可之前朝中鲜有人知晓,新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当得知新政的冰山一角后,李处耘沉思的同时,心中不免暗惊:
一州之地,何须三司?
有可能,这三司的最终归属,并不在于州。
察觉到李处耘脸上的思索之色后,赵德秀脸上露出笑意。
尽管他的妻家势力,远远不如符氏,然好在李处耘是一文武双全之辈。
只要李处耘有能力,随着他在朝中声望的不断提升,让李氏成为第二个符氏并非难事。
今日能来寻李处耘,赵德秀自然是信任他的,有些事但说无妨。
“我朝沿袭唐制,全国各地以“道”为主要行政区域划分。
然经过百年藩镇之乱,全国各道的存在,已成为节度使攫取地方权力的根基。
道与节度使,几成共生之态。
正所谓不破不立,欲想根治节度使专权地方之弊病,废道一事势在必行。
有废必有立。
来日的“立”,全在这一次潞州改制中。
吾有心革新天下,还望丈人能倾心相助。”
新政的发起者是赵匡胤,但赵德秀可以成为主导者之一。
“革新天下”一言,对他来说算不上托大。
赵德秀深知既是改革,就定然会遇到阻力。
有着掌握军权的赵匡胤支持,明面上改制一事可能反对的人会不多。
但背地里,并非如此。
因新政一事,一定会遭到以符彦卿为首的地方实权派暗中不少阻扰。
而比历史上更为健康的新政,能否在潞州顺利施行取得成果,潞州主官要发挥的作用就很关键。
这便是赵德秀想要李处耘成为潞州主官的原因。
意识到赵德秀对这件事的重视后,李处耘连拱手言道:
“郡王放心,臣定会尽心竭力,不让宵小之辈扰乱新政。”
得到了李处耘的承诺后,赵德秀脸上露出了笑意。
当大事商议完毕后,心中还惦念着一件私事的赵德秀不由问道:
“请问丈人,杜若何在?”
赵德秀此问一出,李处耘愣了愣。
在李处耘的印象中,赵德秀一直是一位心怀大志的人。
怎的会突然惦记起男女之情了?
可心怀大志,不代表就要不近七情六欲。
短暂的一愣后,李处耘连轻咳几声,随后起身道:
“吾这就带郡王前去。”
赵德秀摸了摸怀中的礼物,就起身跟上了李处耘。
不久后,李处耘就将赵德秀带至了一处幽深的院落外。
意识到赵德秀可能有些私密话,李处耘识趣的站在了院门外。
“这处院落是臣一家搬来后,杜若亲自选的。
她应当就在院中,郡王入内就是。”
李处耘的话,让赵德秀轻轻点了点头,然后他便转身进入了院落中。
在院门轻开时,赵德昭还想跟着进去,却被赵德秀嫌弃的一把推开。
望着身影没入院门中的赵德秀,李处耘不禁想起他年轻时与妻子的初次相会。
年轻真好呀!
身穿白襦裙的少女立在杏树下,目光呆呆的望着树上的杏叶。
因过于入神,她丝毫未察觉到背后正缓步靠近的赵德秀。
“你很喜欢杏树吗?”
突如其来的一声询问,引起了少女的回眸。
在看到身后的人是赵德秀后,李杜若就如一受惊的鸟儿般,将头微微低下。
她的视线落在自己交握的指尖上,指尖上丝帕的边角被捏出波澜。
“殿,殿下,你怎么会来此。”
问出这句话后,李杜若就不再言语。
“前日入宫向母后请安,母后话语中谈到了你,我就想着闲暇时间来看看你。”
说完这句话后,李杜若就抬起眼眸看向赵德秀。
在这时,赵德秀从怀中取出一支被锦绣包裹的物件。
当展开后,一支做工精细的鸾钗便出现在李杜若的眼中。
望着那支制作精美的鸾钗,赵德秀说道:
“这一支鸾钗,是孝惠皇后所留。
她病逝前曾嘱咐,要我将这支鸾钗亲手交到我的未来妻子手中。”
赵德秀的这番话,让李杜若对眼中的这支鸾钗无比重视起来。
接着还不等李杜若反应过来,赵德秀就主动抓起她的手,将鸾钗放至她手中。
感受着手上传来的温度,李杜若脸上的红晕越来越盛。
今日是她与赵德秀第一次正式见面。
赵德秀身为后世人,自然不会不好意思,然李杜若就不一样了。
在将鸾钗交到李杜若手中后,赵德秀还想说些什么,这时院外却传来一阵高呼:
“郡王,陛下有事相召。”
一听这话,赵德秀就将想说的话暂时压在心中。
“大婚之日,记得带上这支鸾钗。”
说完后,赵德秀放下手中的柔软,赶忙朝外走去。
微风拂过,几片落叶落在了李杜若微微踮起的脚尖上。
踮脚相望,那道身影已消失在院门外。
今天家中台风大雨刚停,我帮家里收拾下,月票加更在明日,明日有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