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02章 假言惑帝 重进生忧

第102章 假言惑帝 重进生忧

宋秀
当回府换好官服后,赵德秀就在传旨内侍的引领下,一路从皇城外来到了万岁殿中。

进入万岁殿后,赵德秀察觉到殿内已有几位大臣。

赵德秀的目光从赵普等人的身上划过,最后落在了赵光义的身上。

近段时日为庆祝大胜,开封城内封赏诏书连连。

在大赏群僚之际,赵匡胤对宗室的封赏亦正式进行。

“赵光义为东海郡侯,赵光美为天水郡侯。”

从这一封赏足以看出,赵光美是嫡出。

因赵匡胤称帝以来,为巩固新朝政权,更为扭转五代风气,对礼法是很看重的。

嫡庶有别,是不会同时封爵的。

至于后世有流传,赵光美是妾室所生,那是赵光义的抹黑。

无独有偶,历史上对赵德芳的嫡出身份,赵光义亦特意保持模糊态度。

这人品

在赵德秀目光扫视时,殿内众臣的目光亦落在了赵德秀身上。

众臣对着赵德秀行完礼后,有的在原地站着,有的就迎上前来。

“太原王,淮南李重进叛了。”

赵普率先对赵德秀说道。

等赵普说完后,吕余庆咳嗽了几声,亦接着说道:

“李重进趁夏末反叛,真是用心险恶。”

夏末秋初,向来是两淮地区通过大运河向开封城运输粮食的旺季。

两位重臣提醒的关键信息,让赵德秀思考起来。

相比于两位重臣的担忧,赵德秀却轻松道:

“无妨。

李重进若早些起兵,与李筠南北共进,那才是国之大患。

今李筠败北,李重进独木难支,难成气候。”

赵德秀宽抚的言语,让赵普及吕余庆二人脸上担忧消散了一些。

若是以往赵德秀说这番话,很多人会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

然今非昔比。

今日的赵德秀,已有几分成为朝臣依靠的资格。

相比于李重进,当下赵德秀更关心吕余庆的身体。

吕余庆现为开封府尹,若他一旦故去,开封府尹这一职就空出来了。

对开封府尹这一职,赵德秀是没多大兴趣的。

然没兴趣归没兴趣,安插一些心腹在开封府中还是必要的。

在赵德秀思考这一点时,又有几位大臣来到了殿中。

待所有大臣都到齐后,随着内侍官王继恩的一声高呼,殿内大臣纷纷按位分顺序站立。

赵德秀当之无愧的,站在了众臣之首。

等众臣站立完毕后,赵匡胤来到了殿中的御座上坐下。

一坐下,赵匡胤就赶忙说道:

“淮南反叛,诸卿以为当如何对之。”

李重进的反叛,并未让赵匡胤感到担忧或惧怕,他就是单纯的烦躁。

本来归朝后,新政及封赏的事就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百忙之中,李重进还要横插一脚,真是如苍蝇般令人烦躁。

赵匡胤此话一出,代表着对“淮南之叛”的庙算开始了。

《孙子兵法》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先前李筠之叛时,亦是有过庙算的,然那时赵德秀尚无资格参加。

现在赵德秀不止要参加,还要作为首位发言。

见赵匡胤将目光投来,赵德秀举笏出身道:

“李重进手握淮南七州,虽兵精粮足,然这一战,惟忧李重进与南唐联盟。”

赵德秀刚说第一句话,就让殿内众臣频频点头。

自周世宗对禁军改革以来,天下单一藩镇的力量,已无法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然天下尚未一统,单一藩镇力量不可怕,要是他们联络外敌,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就点头道:

“太原王所言有理。

那依你之见,朕当如何应对呢?”

在赵匡胤的询问下,赵德秀接着说道:

“年初大宋甫建,陛下就曾派出使者前往江宁府,向南唐国主李璟递送国书,让他向天下昭示为我大宋藩属国。

然至今,李璟尚未有所回复。

臣以为,不如遣使前往江宁谴责李璟,并探南唐国内虚实。”

当年周世宗在位时,三征淮南把南唐打的哭爹喊娘,不得已下,李璟只能悲催的去帝号,自称南唐国主,并成为大周的藩属国。

今大宋承袭周统,从法理上来说,大宋就应当是南唐新的宗主国。

赵德秀的建议一出,赵匡胤便转而问诸卿道:

“汝等以为太原王所言如何?”

赵匡胤此话一出,众臣先是面面相觑了一下。

这庙算,都快成你俩父子算了。

尽管心中有此看法,然赵德秀所言的确在理,众臣自然不会有异议。

“臣等附议。”

见众臣中都无反对的,赵匡胤便开口道:

“出使一事,就交由太原王全权办理。”

等商讨完淮南叛乱的潜在威胁后,是时候商讨下具体的出兵事宜了。

“李重进之乱,何人愿领兵平之?”

历史上李重进叛乱,是赵匡胤亲征的。

而时移世易,有一好大儿后,赵匡胤就能抽出全部精力放在新政一事上了。

赵匡胤话音刚落,众臣就都开始耳观鼻,鼻观心。

能参与庙算的朝臣,哪一位不是人精。

从赵匡胤对赵德秀的种种安排,众臣不难猜出,赵匡胤是想模仿唐初的故事。

皇帝居内统筹全局,宗室居外征伐天下,共同稳固住大宋天下。

既知这一心意,明知赵匡胤是走流程问问,谁人会主动去争那主帅之位?

让众臣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还是有人的。

正当众臣默然,赵匡胤要直接点帅时,一直沉默的赵光义突然来到殿中:

“臣愿领兵前往!”

赵光义这话一出,先不提众臣反应如何,赵德秀是瞬间直接扭头看向了他。

车神,别闹。

在众臣惊讶的同时,赵匡胤的眉头亦皱了起来。

然到底是自小疼爱到大的弟弟,赵匡胤并未直接否定赵光义。

“今日议事,先到这处。

东海郡侯留下。”

赵匡胤此话一出,众臣都纷纷退散去。

赵德秀在离去前,则是深深的看了赵光义一眼。

待殿内只剩下兄弟二人后,一道不解的声音从御座上传出:

“为何突然想领兵出征?

新政将始,朕需要你留京协助。”

赵匡胤自幼看着赵光义长大,他对赵光义的感情是深厚的。

加之赵光义素有才干,在赵匡胤心中,当下赵光义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赵德秀。

面对赵匡胤的询问,赵光义并未紧张。

早在想着要出征淮南时,赵光义就想到赵匡胤会有这一问。

而对于如何完美回答这一问,赵光义心中早有腹稿。

“臣是为大宋社稷考虑,亦是为太原王考虑。”

赵光义这话一出,成功引起了赵匡胤的重视。

“何解?”

问出这句话时,赵匡胤已走到赵光义的身前。

象征无上权力的黄袍就在眼前,这为赵光义带来压力的同时,更让他心中的野望不断滋生着。

同为赵氏血脉,凭什么这身黄袍只能他继承?

心中虽这么想,赵光义的口上却说道:

“臣知陛下长略,欲固大宋基业,则必先壮宗室。

而乱世之中,宗室需文武双全,方能为陛下辖制四方。

如唐初之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

将这一点指出,足以让自身的自荐,套上“为大宋社稷考虑着想”的帽子。

赵光义的第一层解释,让赵匡胤点头。

赵匡胤很高兴,赵光义能有这一番觉悟。

“臣亦知陛下有立太原王为储之意。”

说到这一句话时,赵匡胤的脸色微变,但并未出言否决。

当赵德秀成为宗室首王后,他的这一层心意,很多人都能看的出,这当中自然包括赵光义。

“太原王天资英岐,确为储君佳选。”

赵光义语气“诚恳”的表示支持赵匡胤的选择。

而赵光义的支持,让赵匡胤面露笑意。

宗室同心同德,是每一位帝王都想看到的。

“然太原王在武功上已有建树,文治方面却无有声名在外。

况且太原王婚事将近,一国储副,开枝散叶,怎可拖延?

淮南之乱,难伤国家根本,何须太原王亲自出马!

今国家新政初始,正是百废俱兴之际,陛下当留太原王在身边悉心教导。

待日后灭国之战时,再让太原王出征便是。

陛下如周武王,臣愿为周公,护卫大宋千秋基业。”

说到最后,似乎是触及到内心最“真切”的渴望,赵光义的语气中已带上些许哽咽。

而这一番哽咽,让赵匡胤动容不已。

赵匡胤伸出手,高兴地抚着赵光义的背道:

“你能有周公之志,朕很是欣慰。

然战事凶险,你又从无征战经历,朕不能不抱有担忧。”

待说到这一步,赵光义知道成功就在眼前。

“臣自幼熟读兵书,酷爱兵法,陛下是知道的。

臣虽从未上过战场,非臣不愿,在于以往年幼,如太原王一般托于陛下羽翼下。

为国征战,乃臣宿志。

另陛下可派良将辅佐,臣纵一时智漏,必听从良将所言,不致兵事有变。”

赵光义知道在军略上,赵匡胤对他的能力是有担忧的。

赵光义的话让赵匡胤沉思起来。

以往他觉得赵光义军略有缺,主要是主观判断,在潞州之战前,他亦不觉得赵德秀具备将才。

赵光义不是没可能如赵德秀般,是一颗蒙尘明珠。

再加上赵光义的保证,让赵匡胤渐渐下定决心:

“好,这一仗就由你去。”

“然你要切记一点,李重进是宿将,万万不可轻视。”

见赵匡胤终被说动,赵光义不由大喜。

抑制住心中喜悦,赵光义面露冷静的一拜道:

“陛下嘱咐,臣定谨记!”

离开皇宫后没多久,宫中就有一道旨意传出:

“平叛淮南,由东海郡侯挂帅。”

当得知这一件事后,赵德秀的众僚属都有些意外。

原本他们以为,赵德秀出征淮南一事,应当是水到渠成的。

唯有赵德秀对这一点,心中早有预料。

潞州一战他大放异彩,不全都是好处,例如会让某只车神蹭到他的光环。

再加上赵光义很擅长打感情牌,这一点正是赵匡胤的软肋。

然不管心中怎么想,在众僚属面前,赵德秀则面露欣喜道:

“叔父愿为国分忧,实乃大宋之福!”

正因赵匡胤重情义,所以在任何人面前,赵德秀都要表现出对赵光义的敬重之情。

“仁孝”的人设,在赵匡胤心中是很重要的。

不然今日你不能容亲叔父,那来日呢?

在座的魏仁浦是知道赵光义狼子野心的,他一下子就看出赵光义谋取兵权一事,意在何为。

有心提醒赵德秀的魏仁浦,起身对赵德秀言道:

“东海郡侯公忠体国,是值得世人学习。

然淮南一地甚为紧要,太原王不如面授一些将率机宜,以防万一。”

魏仁浦话语中流露出,对赵光义才能的不信任。

而魏仁浦的这一建议,正合赵德秀心意。

赵光义出征后漂移与否,那是他的个人爱好管不了。

可身为大宋的太原王,他不能坐视赵光义败坏大宋的国力。

在魏仁浦的提醒下,赵德秀起身来到城内的禁军官署中。

回京后作为首功的赵德秀,得到的不止是爵位上的跃升。

升澶州节度使,领殿前都虞侯,是赵德秀的另外两个封赏。

身为殿前都虞候,值掌监督诸将之责,赵德秀借职务之便,命人去寻田重进谈话。

在封赏诸将时,田重进被称为潞州之战中战功前五的战将。

领瀼州刺史,升任侍卫步军都虞侯

田重进得到的封赏,可是羡煞了许多人。

而田重进知道,这一战他基本属于躺赢,全仰仗赵德秀的光。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田重进听是赵德秀有召,就满脸喜意的来到赵德秀身前。

“拜见太原王!”

田重进恭敬的对着赵德秀行礼。

“田将军,一段时日未见,风采依旧呀。”

说出这句话后,赵德秀笑着起身握住田重进的手,来到座上坐下。

坐下后,赵德秀便对着田重进问道:

“淮南这一战吾听闻是将军与王全斌,共同担任东海郡侯的副将。”

听赵德秀提起这事,田重进点头道:

“诏书已下达,想来数日后就要出征。”

提起这事后,因与赵德秀有了生死交情,田重进吐出了心中的看法:

“全军封赏,还未大部完成,东海郡侯就想着出征。

未免太急了些。”

一听这话,赵德秀直接笑了。

还未出征,骚操作就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