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32章 百官郊迎 收尽民心

第132章 百官郊迎 收尽民心

宋秀
众臣注视的目光越火辣,符彦卿的脸就越涨。

乱世中沉浮数十年,符彦卿还是第一次感觉到,被当众打脸的感觉。

若是往常,或换做旁人,符彦卿早就气的起身拂袖而去。

但当下打他脸的人是天子,而天子打脸的方式,是用无可置疑的事实。

这让符彦卿能怎么办?

哪怕心中再不愿,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符彦卿还是无奈的低下了头。

接着一道“真诚”的赞颂声从符彦卿口中发出:

“惟王奋武,动则克之。群策尽屈,四方式之。

浩浩南征,成此骏烈。南方诸国,孰敢肆孽。”

听到符彦卿的赞颂声后,赵匡胤口中再次发生畅快的笑声。

“符卿说的好!”

符彦卿不同于一般藩镇,他都能在赵德秀的武威下低头,那日后新政施展一事,阻力定然会再小上许多。

见符彦卿肯低头,大度的赵匡胤自不会不依不饶。

赵匡胤转身回到御座上后,看着下方的众臣说道:

“前几日,朕与卿等会朝。

那一日,朕穿貂皮外衣,头戴皮帽,而卿等站在殿内铺就的暖和毛毯上。

尽管如此,朕与卿等都甚感寒冷,部分臣工奏事时,哆哆嗦嗦,难以言语。

满朝朱紫都如此,何况城内外百姓乎?

朕曾听闻,太原王妃对百姓有雪中送炭之举。

皇室王妃,都能爱民若此,朕身为天下之主,岂可无动于衷?

吕余庆!”

赵匡胤的呼唤,让开封府尹吕余庆举笏而出。

“臣在!”

“当下天寒地冻,许多缺衣少食,无木炭取暖的老百姓,定难以生活。

你替朕去慰问城内外贫苦百姓,学一学太原王妃的雪中送炭之举!”

赵匡胤此话一出,殿内众臣纷纷惊讶。

赵匡胤口中说的是,城内外百姓。

那就是包含了城外流民。

而据昨日估计,城外流民目前至少有十数万之众。

纵算不求让他们饱餐,只需不冻死饿死,那耗费的粮食,木炭都是一个大数字。

潞州之乱平定后,城中木炭倒是不缺,就是这粮食!

众臣本以为,当赵德秀将数百万石粮食运回汴京后,赵匡胤最多普惠下城内百姓。

然后将大部分粮食,用来大肆扩军。

没想到的是,赵匡胤是真心将流民当做人来看。

过往哪位君主,会有这番想法?

许多大臣脸上,流露出对赵匡胤的敬服之意。

诚然自唐末以来,“拯救天下百姓”大多被人看做一句笑话。

但谁想一直生活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中?

当有帝王,愿意将公认的“笑话”当做志向去努力践行时,他身上流露出的广袤气宇,就会感染到众臣。

“天子,就该做天子的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句句那时尚显稚嫩的话语,在这一刻想起愈发振聋发聩。

这对父子呦!

由于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众臣忍不住纷纷起身朝着赵匡胤一拜道:

“陛下英明!”

接着,众臣又连声赞道:

“太原王贤明!”

从明面上看,赵匡胤抚育流民的举措,是受到了太原王妃雪中送炭一举的推动。

夫妻同体,李杜若的德举,终都会反馈到赵德秀身上。

更何况,若无赵德秀迅速攻灭武平国,赵匡胤又何来那么多粮食,用来抚慰帝都流民?

众臣的衷心称赞,让赵匡胤抚须大笑。

“太原王归朝之日,卿等当亲迎!”

高兴之余,赵匡胤下达了一道口谕。

听见这口谕,众臣都躬身领命。

今日的太原王,配得上满朝公卿亲迎。

大宋建隆元年十二月下旬。

开封城外,雪幕不在,天空中冬日高立,照的人身上暖意频生。

天还未破晓时,南华门外的官道已被文武百官与闻讯而来的百姓拥得水泄不通。

紫袍金带的文臣按品级列于东侧,玉带围腰的武将按位分立于西侧,连须发皆白的五代元老符彦卿亦撑着一支拐杖在列。

今日,文武百官要迎的是南征大胜归来的太原王赵德秀。

而城外百姓,更想迎的是为他们带来生机的数百万石粮食。

忽有马蹄声自远方阵阵传来,先是信使来至赵普及符彦卿身前,翻身下马在他二人身前汇报道:

“大军班师仪仗,已至五里外!”

话音刚落,赵普脸上浮现喜色,符彦卿则睁开了浑浊的目光。

看着一旁的符彦卿,赵普淡淡说道:

“符王,手持拐杖相迎王驾,恐有不敬。”

近一年中,赵普在赵匡胤的扶持下,一路跃升为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是政事堂的主官,是大宋中枢的宰相。

另外就在前几日,范质与王溥接连向赵匡胤递上辞呈。

想来不久后,大宋朝局中的“独相”之势,就会彻底形成。

随着手中权力越来越大,赵普的为人处事正在慢慢转变着。

换做以往,赵普是不会轻易在话语中,点破符彦卿的伪装的。

赵普的话,让符彦卿看了他一眼。

哪怕赵普手中权力再大,符彦卿都并不怎么忌惮他。

符彦卿最早是李存勖的侍卫,自李存勖之后,符彦卿历任多位帝王,他亲眼见过,或者暗中参与过许多帝王的悲惨落幕。

皇权在符彦卿心中,都无多大的威慑,更何况相权?

但符彦卿怕军权。

赵普的话,涉及到赵德秀,敷衍不得。

一想到日渐拥护赵德秀的禁军,符彦卿冷哼一声后,将手中拐杖交至一旁的符昭寿手中。

当符彦卿妥协后,赵普脸上笑意愈浓。

而接着,赵普与符彦卿便见到地平线上扬起滚滚烟尘,烟尘中频有金戈相击的清脆之声随风飘来。

这一动静传来,文武百官齐齐整冠敛衽,连官道周围百姓的喧哗也慢慢静了下去。

开封城外,只剩下越来越近的轻甲碰撞声。

片刻后,禁军先锋已映入眼帘。

千名精锐骑军开道,紧随其后的是步兵方阵,上万禁军个个昂首挺胸,步伐铿锵有力。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方阵两侧连绵不绝的粮车——数千辆驴车、独轮车首尾相接,车轮碾过青石板道发出沉重的声响。

车斗里小麦、稻米堆的鼓鼓囊囊,布袋上还印着武平各州仓廪的火漆,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连日的赶路,虽让民夫们面带倦容,但他们都不知疲惫。

众多民夫时不时抬手拭去额角汗珠,望着车上的粮食露出笑意。

武平一战,收获颇众。

一想到自身能为家中带回,冬日中家人急需的粮食,民夫们就都铆足了劲。

赵德秀不喜欢乘坐车驾。

喜欢乘马的他,身影在一众将率的拱卫下,显得格外的显眼。

当赵德秀的坐骑出现在视野中时,百官皆躬身行礼,高呼“王上千岁”。

等到百官高呼过后,官道外的百姓,都将目光朝着赵德秀望去。

接着一阵阵讨论声,就在百姓的人群中产生:

“太原王看起来,并无重瞳呀?”

“太原王的耳垂,并不长呀?”

讨论声之后,便是疑惑声。

由于近段时日,武平国的强大一直被渲染着,故而对于快速攻灭武平国的赵德秀,许多未见过他的百姓,都自发地产生了很多联想。

而开封城内,评书文化盛行,许多百姓很容易将赵德秀与历史上有些的一些“异相”联系起来。

当然些许疑惑,并未让百姓们多想。

毕竟赵德秀头戴兜鍪,对百姓们的视线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身穿亮银甲的赵德秀,见到百官迎候后,他挥手止住大军行进,而后便翻身下马。

下马后的赵德秀,大步走到百官中为首的赵普与符彦卿身前:

“公卿相迎,吾荣幸之至。”

接着赵德秀就将微拜的赵普与符彦卿,给一一亲手扶起身来。

在赵德秀扶起赵普与符彦卿后,他们身后的文武公卿,才齐齐起身。

被赵德秀相扶的赵普,口中连带着激动的语气说道:

“王上平灭二国,为大宋收复故土,时值京师缺粮之时,更携大量粮食北上,解朝廷倒悬之危,吾等亲迎,实属应当。”

在掌握大权后,赵普在某些方面,是渐显专横之态的。

但赵普在赵德秀面前,不敢有分毫不恭。

赵普话音刚落,一旁的符彦卿便接着说道:

“太原王功德,足以彪炳史册。”

赵普的夸赞,对赵德秀来说并不意外。

往日势弱时,赵普就对他多有提点,这一点赵德秀一直记在心中。

就是这符彦卿。

赵德秀曾在赵匡胤口中,听过他对符彦卿的忌惮。

作为五代中,根深蒂固的地方实力派,符彦卿是天下节度使的利益代言人之一。

“罢天下节度使支郡之权”,将是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不知,当这一新政全面实施后,符彦卿是否会有何反对举措。

另外赵德秀可是清楚,符彦卿在政治立场上,一直是偏向赵光义的。

尽管心中对符彦卿有着防备,然在表面上面对德高望重的符彦卿的夸赞,赵德秀还是温声说道:

“符王过于盛赞,南征一战,多赖将士用命。”

应付完符彦卿后,赵德秀注意到了被远远隔离在官道外的百姓。

众多百姓翘首期盼,赵德秀知道他们期盼的是什么。

赈灾之举,需先救济人心。

赵德秀转身挥手,一支运粮队就运至他的身前。

然后赵德秀抽出腰间长剑,随机来到一辆粮车前,将利剑捅了进去。

当剑身抽出后,粮车上的袋中,一颗颗诱人的粮食就从洞中踊跃而出。

伸出手接住落出的粮食后,赵德秀大步朝前,来到阻隔人群的军士身前后,将掌心摊开朝向百姓。

自古以来,皇室成员都自矜娇贵,何曾如此接近百姓过?

赵德秀的亲近,及他手中的粮食,顿时让围观的百姓口中爆发出欢呼。

“贤王千岁!贤王千岁!”

多年来,百姓们经历过太多险恶。

尽管大宋建立以来,赵匡胤对百姓从未有失信之举。

但多年的失望,岂能是一年就能扭转的?

城内外百姓过多,要想让百姓安心,从而不被有心人利用,“徙木立信”之举是必须要做的。

孔子有言:“民无信不立!”

百姓爆发出的欢呼声,足以证明赵德秀的举措,成功让他们对大宋朝廷建立起信任。

赵德秀的行为,让赵普脸上露出笑意。

赵德秀不这么做,他亦是要这么做的。

而这件事由赵德秀主动来做是最好的,因为他代表的是大宋皇室。

百姓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生生盖过城外的鼓乐声。

赵德秀望着这场景,伸手示意百姓们暂停欢呼。

百姓们并不是禁军,正常情况下,百姓的嘈杂声是很难止住的。

但当赵德秀示意后,渐渐地,百姓们的欢呼声就停了下来。

见赵德秀竟能轻易止下百姓的喧闹,许多文臣心中顿时明白起来赵匡胤的深意。

按照以往惯例,大军归朝时,百姓们皆会被提前清场。

莫说身份尊荣的赵德秀,就是许多公卿大臣,百姓们都无缘得见。

而赵匡胤不按惯例行事,就是为让赵德秀收服民心。

赵德秀若能做到这一点,可比一般封赏会得到的多得多。

当百官会意后,赵德秀的声音接踵而至:

“陛下仁德,南粮北调!朝廷不会食言,可安心归家矣!”

赵德秀话音刚落,文臣们闻言抚掌,将士齐声应和,声震原野。

百姓们更是喜极而泣,众多百姓自发参拜起赵德秀来。

还有的百姓,纷纷探头想看清赵德秀的相貌,拥挤之势愈演愈烈。

为免造成踩踏事故,赵德秀见状拿下头上兜鍪,将自身的脸坦然露于百姓眼中。

“欲观太原王邪?亦犹人也,非有重瞳长耳,但多智耳!”

赵德秀能说出这番话,说明方才百姓的讨论声,皆被他清晰的听入了眼中。

说完这番话后,赵德秀大笑着重新上马,朝着开封城内继续走去。

赵德秀一动,身后文武百官相随,接下来是数万虎贲。

最后当一辆辆粮车驶入开封城门后,大宋悄然间,朝着建隆二年迈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