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33章 晋王京尹 刀向豪强

第133章 晋王京尹 刀向豪强

宋秀
大宋建隆二年元旦。

元旦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依历朝礼制,在元旦这一天,天子要在皇宫正殿大宴群臣,用以慰劳群臣在过去一年的辛劳。

由于宫廷举办元旦宴会,既是庆祝新年,又带着政治意味,在这氛围下,很多大事会在这一日举行。

例如对南征大军的具体封赏。

皇城内,象征午时的钟声刚撞过第一声,各国使节,文武百官就齐齐动身,从宣德门朝着崇元殿走去。

盛大的皇家仪仗从宣德门一直排到殿门处,高大甲士执戟的寒光与彩旗上的龙凤纹交相辉映,让殿外每处,都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皇家威严,对大宋的文武百官而言,早已见怪不怪。

然许多小国使节,哪曾见过天朝威仪?

离崇元殿越近,小国使节们脸上的惊叹之色就愈浓。

在去年,宋军凯歌频奏,武威照耀天下。

于强大的武威下,除却南唐、吴越等国外,一部分偏远小国的君王,都不由起了派使者朝见大宋之心。

例如高丽、占城、以及遥远的于阗西域等国。

以上那些国家,有的是早就与中原有宗藩关系,有的是想借这次元旦朝会,与中原重新建立起联系。

但不管目的为何,许多小国使者,都被今日见到的一幕所叹服。

以往在国内,他们哪曾见过这么雄伟辉煌的建筑?

诸多使者不知道的是,开封皇城的建筑,与历朝相比,已显得颇为“俭朴”。

汉之长乐未央,唐之大明含元,哪一座宫殿群不是尽显华夏民族威仪?

当各国使节及文武百官,在礼官的安排下,依次序入殿时,身穿帝王冕服的赵匡胤,早已端坐在九龙金椅上。

在十二串冕旒晃动之间,赵匡胤用带着宠爱的目光紧紧盯着走在众臣之首的赵德秀。

将目光从赵德秀身上移开后,赵匡胤看向殿内他人的目光,则转变为威严。

紫袍宰辅、绯袍九卿、绿袍郎官,杂袍使者,每一人的身影,都被赵匡胤收入眼中。

待使节及大臣都入殿后,礼官高唱“百官拜贺”,接着三呼“万岁”的声浪就在崇元殿内炸响。

行礼完毕后,使节及大臣们,才敢一一入座。

众人一落座,御座上就传来赵匡胤浑厚的声音。

“有司宣制。”

赵匡胤话音刚落,鸿胪寺少卿刘温叟就捧着一道圣旨走出:

“大宋皇帝制曰:

朕膺昊天之眷命,承天下之洪基,抚有万邦,君临四海。

然南平僭号称孤,武平负固不服,戕害国民。朕每览奏牍,未尝不切齿扼腕,誓必荡平凶逆,以固社稷。

太原王德秀,朕之嫡长也。

少怀壮志,长习韬略。弓马娴熟,亲率三军之众;胆略沉雄,善料六师之变。

前以淮南叛乱,二国不臣,朕命其为检校太尉,南面都部署,总领禁军五万,南征讨逆。

太原王承命之日,慨然誓师,曰:“不破叛军,誓不还朝!”

师次淮南,败擒叛贼,转战南平,兵不刃血,略定江陵。

再征岳州,焚敌巨舰,火煮洞庭,敌众溃如决堤,降者数万。

后直捣武平巢穴,擒其少主,荡平余孽,拓地千里,湖湘边患,一朝廓清!

捷报至日,京畿欢腾,三军踊跃,此非太原王神武绝伦,孰能臻此?

昔者太宗亲征,仗钺东向,兴武守邦,克平天下。以宗枝之亲,建不世之功。

今德秀以宗王之尊,忘身为国,讨乱兴平如拾芥,灭国捣庙若振槁,其功在社稷,其威震四夷。

朕既嘉其勇,更喜其忠,当以殊赏,以酬殊勋。

兹特封为晋王,赐金印兽纽,紫绶玉带,食邑万户。

再拜尔为河南尹,尚书令、兼领同平章事。

天下未定,干戈未息。

昔太宗有天策军,晋王何逊之?

再命晋王择禁军精锐,筹建神武军,升为神武军节度使,军中将校,皆晋王自处!

另赐钱财百万贯、骏马百匹,锦缎三千匹,允晋王置长史、司马等官属。

南征将士,论功行赏,由王条奏,朕必从之!

朕此封赏,非因骨肉之私,实由汗马之劳。

他日征讨天下,当戒骄戒躁,怀保恩民,整饬军备,以定天下四方。

若恃功而肆,忘朕训诫,虽亲必罚;若勉力以忠,继立勋庸,虽厚赏不吝。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当刘温叟洋洋洒洒念完圣旨中的内容后,殿内众臣早已呆滞。

众臣有想过,今日元旦宴会上,赵匡胤会对赵德秀大肆封赏。

但众臣从未想过,赵匡胤会将今日的封赏大会,开成赵德秀一人的专属舞台。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对赵德秀的封赏,实在是丰厚无比。

“晋王”!

自唐朝以来,诸王之爵号中,本以“秦晋”最尊。

而由于唐太宗的存在,后代君主为表示对他的仰慕之情,鲜少有封皇子为秦王者。

在这一惯例下,“晋王”之爵,便是诸王中最尊贵的。

更别说宋承周统,五代之中,从无明立太子先例,当年柴荣继位前,就是“晋王”一爵。

将赵德秀封为晋王,加上在封赏诏书中,赵匡胤多次以“太宗”之代称,表示对赵德秀的期望。

这种种表现,等于是赵匡胤是在向天下人宣告——不用猜,赵德秀便是大宋二代之君!

除却明示赵德秀是大宋储君外,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组建神武军。

这等于是让赵德秀,可以直接掌控一支军事力量!

节度使本就有开府之权,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以王爵开府,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意识到,赵匡胤是想赵德秀建立一文一武两套班底。

晋王臣属,为文。神武臣属,为武。

这样一来,等来日赵德秀继位后,赵德秀即可用成熟的文武两套班底,组建出一套完全忠于他的中枢。

还有将南征众将论功行赏的权力交给赵德秀。

这是让赵德秀在军中进一步培植势力,进一步收服军心!

在这种种安排下,河南尹、尚书令、同平章事等尊荣官职,竟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封赏内容太多,封赏寓意亦太深重,让殿内众臣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而当众臣渐渐反应过来后,纵算赵光义、楚昭辅、王仁瞻等人在心中悲叹,但没有一人觉得此番封赏太过。

平叛、灭国两件大功在身,谁敢有所置喙。

在这两件大功面前,若有人敢提出异议,嗷嗷待哺等着封赏的数万禁军,就能将他们给生吃了。

若主帅的战功都敢轻视,怎能保证将士们的战功被公平对待。

另外赵匡胤的封赏,并未脱出“五代先例”的范畴。

历任五代帝王,为保证来日社稷存续,本就喜欢给储君大量权力。

只是过往的五代储君,无一人能守住就是。

相比于慢慢反应过来的大臣们,各国使节还依然处于震惊中。

各国使节,由于见识所限,可能没大臣们想的那么深。

但听完封赏诏书后,各国使节心中都有着一道惊叹出现:

“中原出现了一位像天可汗的储君!”

当这道惊叹出现在心中,各国使节的脑袋,变得蜷缩了起来。

赵匡胤知道他的封赏,会给殿内众人造成相当大的震撼,故而他给了众人反应的时间。

在见到众人大多反应过来后,赵匡胤方才高声呼道:

“晋王!”

于赵匡胤的高呼下,身穿王服的赵德秀带着激动心情应声大步跨出。

赵德秀的身影一出现,瞬间成为殿内众人的焦点。

在殿内众人眼中,这一刻的赵德秀,光芒万丈!

赵德秀停在丹墀下,声音清朗地应道:

“臣在!”

赵匡胤望着阶下身影,眉宇间变得愈发柔和。

昔日陈桥驿的风波犹在眼前,如今这孩子已能毫无争议的,承担起社稷重担。

赵匡胤微微抬手,御座旁的王继恩忙捧来一座玉盘。

玉盘上摆着的,是赵匡胤命名工巧匠打造的亲王玺印及金冠。

接着赵匡胤已起身朝着阶下走去,一旁王继恩亦步亦趋。

“晋王玺印,重若泰山。

今日你受此玺印,需要时刻以百姓为念,莫负了这方印的分量。”

片刻后,赵匡胤已来到赵德秀身前,他的话语中多了几分父子间的温情。

赵匡胤来到身前后,赵德秀已俯身。

在满殿的注视下,赵匡胤亲自取起盘上金冠,将它戴在了赵德秀头上。

接着赵德秀从赵匡胤手中接过玉盘。

承载着众多玺印的玉盘沉重,当赵德秀朝着赵匡胤行礼承命时,殿外爆发出一阵阵欢呼:

原是在礼官的示意下,殿外的禁军将士在齐呼着“晋王千岁”。

滚滚虎贲声浪,如战鼓声般涌入殿中,震的殿内众臣再无法安坐。

宰相范质与王溥率先出列,躬身道:

“臣等恭贺陛下,恭贺晋王殿下!”

有着范质与王溥的带领,起身百官随之纷纷躬身,一大片紫绯绿的袍袖如浪涛般起伏,显得壮观非凡。

距那一日的元旦宴会,过去已有一段时间。

今年众臣们并未休沐。

在万岁殿中,赵匡胤将目光落在赵德秀身上。

“晋王,你怎么看?”

赵匡胤询问的,是关于如何安置城外流民一事。

在先前的统计下,开封城外的流民,目前有二十万之众。

二十万流民中,少有青壮,多的是老弱妇孺。

尽管由于赵德秀从湖湘之地带来大量粮食,解了京畿地区的燃眉之急,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坐吃定然山空,得想办法帮助流民们自力更生。

在赵匡胤的询问下,赵德秀起身答道:

“臣以为,可效前朝之制,给予流民土地。”

流民的产生,在于连绵不绝的战乱,让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

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后,百姓只能成为流民,四处游荡,寻找那渺茫的生机。

故而要想根治流民之事,自然是要“授田”。

赵德秀的建议,让赵匡胤点了点头。

见赵匡胤有所意动,赵德秀接着说道:

“中原丧乱数十年,有着大量无人开垦的田地。

中原本为沃野,之所以会有缺粮之患,症结正是在于此处。

既中原荒废田地遍布,而中原又有大量流民,官府若能引导流民开垦荒田,如此一来,不止中原缺粮之患可解,流民之乱亦能根治。”

流民前身,基本上是各地的务农百姓。

别看流民中老弱妇孺居多,但让她们去打仗不行,用来开垦荒地却是一把好手。

赵德秀说完后,赵匡胤愈发意动。

赵匡胤并非不知,若能让流民开垦中原荒地,会是一两全其美之策。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得有两点基础。

第一点基础是:官府要重新丈量中原田地。

第二点基础是,官府要统计好流民的一应情况。

乍听之下,好似听起来第二点更难,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

只要官府有流露出,要给流民重新授田的想法,每一位流民都会认真配合起官府的登记行为。

流民能配合,再派出有经验的户部官吏执行,这一件事耗时耗力是必然,却终究会水到渠成。

真正难得是第一点。

因为荒地无人开垦,不代表无主。

绵延战乱,对地方秩序造成了很大破坏,在战乱中,众多地方豪强消散于世间。

但地方豪强宛若韭菜,清理完一批,又出现一批。

目前天下间最多的地方豪强,便是支郡地方的节度使及他们的亲信。

何谓支郡?

唐末五代时,各地节度使或防御使割据一方,兼领数州,称为“支郡”。

当一处地方成为节度使的独立王国后,那处地方内的土地,就会成为节度使及他们亲信的私产。

更可恨的是,由于战乱导致百姓大量逃亡南方,而失去开垦土地的百姓后,地方豪强们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将占据的土地交出来还给国家。

这就形成了很诡异的一面。

哪怕中央政府有心恢复生产,哪怕一州内荒废土地与流民共存,地方生产就是恢复不起来。

因殿内都是亲信,赵匡胤看向赵德秀问道:

“晋王是觉得,该行“罢领支郡”一事了?”

要想打断地方豪强垄断土地的行为,自是要先斩断他们垄断地方的名义。

面对赵匡胤的询问,赵德秀感觉到头上王冠的分量后,坚定的答道:

“中央武威正盛,时机已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