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42章 科举新政 澄清不公

第142章 科举新政 澄清不公

宋秀
第二日清晨,身穿官服的赵光义,昂首挺胸地进入咨议省的官署中。

伴随着建隆新政的开展,咨议省在中枢机构的地位正不断上升。

许多官员在私下里,甚至都将“政事堂、枢密院、咨议省”尊称为三府。

而按照官署分布来说,政事堂在皇城东面,枢密院在皇城西面,咨议省正好处在二府中间。

渐渐地,“中府”成为朝廷上下对咨议省的尊称。

赵光义长于政略,以他的政治目光不难看出,在不久的将来,咨议省很可能成为三府之首。

意识到这一点后,赵光义暗中发动政治力量,顺利地进入咨议省中。

加上有着皇室宗亲的身份,赵光义一入咨议省,就成为咨议右卿。

咨议右卿正四品,算得上中枢高官。

当然赵光义并不太在意品阶高低,他在意的是“咨议右卿”代表的含权量。

据昨日政事堂公布的诏令可知,咨议右卿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咨议令,统领省中的谏议大夫,对朝廷新政有参议之权。

当得知自身成为咨议右卿后,赵光义天不亮就起来。

淮南一战的失利,并未让赵光义意志消沉,相反激发了他另一面的斗志。

既兵事不可行,那日后便将才华都倾注在政事上。

靠优秀的政绩,来洗刷淮南一战的耻辱。

怀抱进击之念的赵光义,想成为第一位来到咨议省中办公的人。

“勤于政事”的好印象,能够帮他在朝臣心中,重新树立起印象。

未曾想到赵光义刚一迈入咨议省中,他的眼中就出现了一道身影。

刚洗漱完毕的赵德秀,正坐在咨议令的尊位上,一边吃着李杜若让人送来的糕点,一边看着各州县陆续呈报上来的田政进度。

说真的,赵光义一见到赵德秀,脑中就不自觉浮现“起来”二字。

那日的赵光义,还能仗着主将之尊,在赵德秀面前坐着。

今日的赵光义,却只能躬着身体趋行至赵德秀身前,对着他行礼参拜:

“臣东海郡侯,咨议右卿赵光义,拜见晋王殿下。”

无论是爵位还是官位,今日的赵德秀足以全面镇压赵光义。

赵光义的率先到来,让赵德秀有些惊讶。

在赵光义行完礼后,赵德秀拿起一块糕点,询问道:

“郡侯来的这么早,用过早食了吗?”

“糕点乃王妃亲手制作,滋味甚美,不妨尝一尝。”

赵德秀递出糕点时,神态轻松,他看赵光义,与看官署外的禁军并无差别。

这一刻,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馈赠姿态,显露无疑。

听赵德秀评价自身来的早,赵光义有些羞愧。

他再早,亦不及赵德秀。

赵光义在心中猜测,莫不是赵德秀直接住在了咨议省中?

心中虽有猜测,赵光义面上却执礼甚恭。

“臣用过早食,多谢殿下。”

见赵光义拒绝自身好意,赵德秀淡淡一笑。

收回糕点吞入口中后,赵德秀用眼神示意他右边的书案,开口说道:

“那是右卿的公案。”

说完这句话后,赵德秀便继续埋头看州县奏本,不再言语。

接着赵光义便自顾自的走到他的公案处,坐了下来。

案上摆满的一应公文,让赵光义很是意外。

在来咨议省之前,赵光义曾在心中有着猜测。

赵光义猜测身为主官的赵德秀,或许会由于淮南之战的坏印象,一开始阻止他参与咨议省事务。

竟没想到,他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储君之腹。

一应政务大大方方摆在案上,欢迎他参与。

担忧之心放下后,赵光义也不扭捏,拿起案上的公文认真审视起来。

不得不说,在政治上赵光义的确颇有才干。

赵光义一边审视誊录出的公文内容,一边拿着笔在公文上做着标记。

那些标记,大多是赵光义认为地方官员有所虚报的地方。

在赵光义的认真审视下,被标注出有问题的公文越来越多。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咨议省属官到来。

沈义伦、薛居正、吕余庆等人进入官署后,便看见赵光义忙于政事的一幕,他们脸上的确流出惊讶之色。

他们到达官署的时间,已然算的上早,不意赵光义身为宗室嫡亲,竟能比他们更早。

但惊讶的情绪,还未来得及转变为佩服,就在他们心中尽皆消散。

众臣看向赵德秀的目光,才有着佩服的意味。

相比于赵光义的早来,赵德秀贵为储君之尊,是直接住在了咨议省中。

并且赵德秀不是住个一两日,做做样子。

两相一对比,高下立判。

甚至众臣还以为,赵光义是受到赵德秀的感染,才有勤事之态。

当察觉到众臣到来后,赵德秀放下手中朱笔:

“朝廷对青州的处罚,诸卿应当都知道了。

陛下施行新政之决心,非前朝帝王所能有,诸卿当明白这一点。”

赵德秀话音一出,众臣都将目光投向他。

昨日通过政事堂,众臣都知晓了赵匡胤对青州的严厉惩处。

那般严厉惩处,足以让朝中许多与地方勾连之人,再难怀抱首鼠两端之心。

告诫完众臣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今日诸卿们,议一议朝廷的科举新政。”

在赵德秀原先的设想中,田亩新政与科举新政,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相辅相成的要点有三。

第一点:当田亩新政施行后,势必会在地方揪出许多贪官污吏。

澄清吏治,本就是田亩新政中的重要内容。

被揪出来的贪官污吏,朝廷定会依罪论处。

然一个萝卜一个坑,前人倒下,得有后人接上。

之前谏议大夫们商议的是,将中枢的官员派往地方,成为新的地方官员。

这一举措,既可解决中枢的冗官之趋势,又可让地方吏治不至于陷入瘫痪。

不得不说,谏议大夫们提出的举措的确不错。

但赵德秀认为,谏议大夫忽略了一个关键处。

中枢的官员,基本上是五代遗留,不乏有精干之人,但亦有明哲保身或贪赃枉法之辈。

若直接让中枢官员前往地方任职,赵德秀觉得不久后,许多州县又得烂成一锅粥。

“中枢外任”,这一举措可行,但必须有选择的任用。

要想让田亩新政在前期不走歪,当为州县注入新鲜血液。

那些新鲜血液,又以寒门子弟为佳。

州县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让州县重新恢复生气,州县一恢复生气,大宋国力自能稳步提升。

而想达成这一目标,大开科举是必备的举措。

第二点:汉家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地方豪强,那自然是铁拳出击。

但当下中枢兵威正盛,再加上有青州血淋淋的例子在,后续想来会有许多地方豪强愿意响应新政。

对于支持新政的地方豪强,要懂得给糖吃拉拢。

田亩是不能再给地方豪强,但不代表地方豪强不能在新政中获利。

地方豪强的子弟,无罪在身者,可凭借科举的路途,光明正大的入仕。

入仕之后,朝廷一视同仁,若地方豪强子弟真有能力与政绩,朝廷不会抗拒给他们官位。

这样一来,懂事的地方豪强们,虽失去了田亩,但会得到更好的未来。

历史上的宋朝,乃至于后世,多的是通过这一方式成功转型的地方豪强。

另外从事实方面来说,地方豪强子弟由于家庭条件优渥,他们本就比寒门子弟更容易中科举。

前唐科举施行百年,百年后朝廷还无多少寒门子弟便是事例。

先分化地方豪强,再拉一派,打一派,才是最佳的政治手段。

通过科举拉拢部分地方豪强,还能帮助各州县在经历最初的动荡后,能快速恢复元气,进入发展期。

第三点:要想让新政,真正在国家各处扎根,最重要的是培植出一个支持新政的利益集团。

任何政治理想,都应该建立在面包上。

将新朝科举,放在新政的大背景下施行,就容易培养出一批对新政有好感的官员。

再者将科举新政囊括进建隆新政中,更能让将来入仕的官员意识道:

“他们是新政开展后的既得利益者。”

一旦这一观念,在入仕学子心中定型,那日后谁想抨击新政,他们日后就会攻击谁。

入仕为官者,最重视出身。

有人反对新政,不就是在反对他们入仕的合法性吗?

权力根基被攻击,文人都会急得拿起刀拼命的。

能在咨议省中的官员,都是支持新政的。

在他们面前,赵德秀说出了施行科举新政的三大必要性。

说完必要性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科举一事,起始于隋唐。

前朝有制,我朝本来依制实施即可,但何谓科举新政,我朝的科举将“新”何处?

今日孤可以明确告知诸卿,我朝的科举就“新”在公平!

前朝黄巢之事,诸卿应当知晓,孤不想本朝出现第二个黄巢!”

说完后,赵德秀目光灼灼的看着在座臣工。

隋唐时期,是有着科举制度。

但那时期的科举制度,充满着不公。

唐时的科举不公在何处,举一个例子便知:请托之风盛行。

唐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接受请托,引起朝野不满。

唐穆宗下令“复试”,结果已录取的14个官员子弟竟有11人被黜落!

除去请托之风盛行外,唐朝科举还有着“公荐”“行卷”等诸多惯例。

那些惯例名义上,是在保证科举制度的灵活性,实际上已成为世家子弟攫取特权的方式。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朝廷中一种恶象渐渐形成:

“或父子兄弟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

科举本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成为五姓七望世袭特权的遮羞布。

及至今时,科举制度依然充满不公。

例如魏仁浦就一直考不上科举,还曾因此被大臣非议过,气的魏仁浦一直铭记在心。

既知现有科举制度充满不公,赵德秀下定决心要改革科举,还天下寒门学子们一个公道。

众臣都从赵德秀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见众臣都有所动容,赵德秀率先说道:

“曾听魏公言,科举中考官时常能根据考生姓名、笔迹认出考生,从而进行偏袒。

孤打算在今年的科考中,实行弥封、誊录制度。

自本朝起,科考中每一张试卷上,考生姓名、籍贯、年龄等一应信息全部密封。

不许任何考官接触。

再者,礼部当有专门人员,负责誊录所有考生试卷。

将考生试卷誊录完后,再将试卷送至考官处审阅。”

说完这两项制度后,赵德秀将目光看向薛居正。

“薛侍郎,这两件事实施起来,应当不难吧。”

被赵德秀目光注视的薛居正,一下子慌张起来。

薛居正是世家出身,现任礼部侍郎。

之所以赵德秀要注视着薛居正,除去科举一事由他负责外,还因为薛居正当年就是通过世家间的“公荐”入仕的。

赵德秀的目光是询问,更是警示。

察觉到赵德秀的用意后,薛居正一个跳跃起身,对着赵德秀大礼参拜道:

“殿下澄清科举不公之心,足令天下学子感恩莫名!

这两项制度,实施有何难度?

纵有难度,臣定率礼部上下官员,披荆斩棘,协助殿下还天下学子一个公道。

即日起,臣与“科举不公”不共戴天!”

薛居正一边承诺,一便单掌向天,作发誓状。

其实想让科举一事变得公平,本质上都不难,根据弊病一一对症下药便是。

之所以数百年来,科举一直不公,在于统治者不想改而已。

薛居正的激烈反应,将咨议省内的一众官员看愣了。

薛公,反应太过激了吧?

面对众官员的不解,薛居正却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朝中流传出要展开新朝第一次科举后,就有不少世家子弟向他递送过名帖。

心中有鬼,怎能不怕?

薛居正的反应,让赵德秀颇为满意。

赵德秀隐约知道,薛居正近来府中络绎不绝的事。

但水至清则无鱼,科举新政颁布后若薛居正还顶风作案,那他全族就去陪麻氏一族去洛阳挖运河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