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43章 不问出身 名臣周渭

第143章 不问出身 名臣周渭

宋秀
在薛居正强烈表明心志后,一旁本默不作声的赵光义,起身对着赵德秀一拜道:

“臣有一事奏。”

赵光义话音一落,不止堂内众臣,就连赵德秀的目光也放在了他身上。

旁人的目光,赵光义不甚在意,唯有赵德秀的目光,让赵光义觉得有些如芒在背。

那一目光,充满上位者的审视。

好在赵德秀并未审视多久,一道话语很快从他口中说出:

“右卿有何佳策,但说无妨。

博采众议,本就是咨议省设立的初衷。”

在赵德秀的准许下,赵光义开口说道:

“隋唐以来,每逢科考之时,考生请托之风盛行。

更有甚者,还有考官公然宴请考生。

此不良风气若不扼杀,不足以正公道之风。

臣认为本朝当施行“科考回避”制度。

凡与考生有故旧、亲戚关系者,皆不可任考官,另外考官不准私下会见任何考生。

若敢有违反者,轻则罢官,重则流放。”

赵光义此话一出,赵德秀认可的点了点头。

赵光义的政治才能,的确可圈可点,他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科举公平。

既对国有利,赵德秀就不会否决。

“右卿所言甚是,薛侍郎记录下。”

薛居正脸色一变。

在赵德秀表达完对赵光义的认可后,沈义伦也坐不住了。

沈义伦出身寒门,对科举不公有着切身体会。

沈义伦接着起身拜道:

“臣尚有一策。

每逢科考之时,当派侍御史从旁监督。

另外咨议省当在皇城外,设一登闻鼓。

方便学子若遇到不公,可击鼓鸣心中不平。

殿下当告于民众,若登闻鼓一响,当会有朝廷大臣亲自审理科举不公一案。

如此一来,学子有所依托,足可震慑奸臣。”

沈义伦一献策完,薛居正脸色再变。

沈义伦的话,让赵德秀面露笑意。

登闻鼓的前身,最初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

及至唐朝时,登闻鼓的作用有了明确规定:

“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自唐末到五代时,由于朝廷权威沦丧,登闻鼓制度早已烟消云散。

今大宋日益重建中枢权威,借助着防止科举不公一事,重立登闻鼓的确是一条佳策。

而一旦由咨议省设立登闻鼓,那么日后新政其他方面有何冤屈处,咨议省亦有直接听闻民声。

但赵德秀觉得沈义伦的策略,还可尽善尽美。

赵德秀看向众臣说道:

“既登闻鼓由咨议省所设,孤身为咨议令,便是有司主官。

当告知百姓,登闻鼓一响,孤当亲自主理案件。”

赵德秀说完后,又自然的看了薛居正一眼。

赵德秀的本意是让薛居正,将这一措施记录下来。

而面对赵德秀的这一眼,薛居正脸色再变,宛如深水般无神。

有着赵光义与沈义伦的补充后,维护科举公正方面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接着赵德秀将想法,放在了科举的其他方面。

“隋唐科举时,每科录取人数常二十余人,区区二十余人,如何为国举才?

孤打算今朝的科举,当不问出身,广纳学子。”

赵德秀的这一想法,无疑又是对在座众臣的一大冲击。

依隋唐旧制,“工商杂类”身份的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时期明面上虽公平限定“工商杂类”,实际上却水分满满。

例如黄巢家族世代贩盐,妥妥的商人阶层,若按规定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何来日后的“屡试不中”?

想一想便知,在获得考试名额的过程中,黄巢暗中行贿了不少官员。

从这一事例足以看出,唐朝时期对考生的身份限制,对有钱有势者无用。

真正受难的,是广大有才学,却无钱无势的寒门士子。

若不在招生范围上有所改变,科举过程中再公平,亦无法完成赵德秀心中对科举新政的期许。

这一刻的薛居正,已然放弃挣扎。

“还请殿下明言。”

殿下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听到薛居正的询问后,赵德秀直接说道:

“自今年起,除不孝、不悌、抗拒新政、曾犯罪责者,其他学子,不论年龄,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赵德秀划定的范围,让在座众臣齐齐一惊。

方才就猜到,赵德秀会进一步扩大招考范围。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赵德秀这哪是进一步扩大,分明是用手中权力的利刃,直接劈散了笼罩在寒门学子头上数百年的那片权贵阴影。

当赵德秀的这一举措公布出去后,不知天下间多少寒门学子,会对赵德秀感恩戴德。

而赵德秀的大刀阔斧,让薛居正显得有些为难。

“殿殿下。

前两年的解试已毕,参与省试的学子,基本已汇聚在汴京中。

贸然改制时间上来不及,今年省试参考的学子,数量当不会太多。”

担忧赵德秀误会的薛居正,心怀忐忑的说明了情况。

当世的科举选拔,按流程主要分为两步。

一步是地方州府举行的解试,通常在八月左右举行,故常被称为“秋闱”。

地方学子通过解试后,会得到州府颁发的解状,地方学子凭解状,便可至京城参与礼部主办的省试。

省试一般在一年的二月举办,故称为春闱。

建隆元年春季,朝中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卢多逊论礼,另一件是赵德秀选妃。

这两件大事,当时将礼部的精力牵扯住,故那一年并未举行春闱。

及至今年年初,朝廷忙于赈灾事宜,加之赵匡胤有意在今年改革科举,故今年的省试还未举办。

因此这一次要举办的省试,本质上是去年及今年的。

而虽说省试尚未开办,但地方解试一直在进行中,参与这一次省试的便是前两年内通过解试的学子。

依照过往惯例,前两年拥有解状的学子,数量是不会太多的。

而且不少可能是浑水摸鱼之辈。

薛居正是想通过实际情况,给赵德秀先打一个预防针。

薛居正的担忧,在赵德秀看来,并不算大事。

“孤会向陛下建言,求请他开恩,允许在京的学子,无解状亦可参与今年的省试。”

赵德秀说的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恩科制度。

恩科,顾名思义为施恩取士。

通常表现为,皇帝借着庆祝国家重大事务,在常科外增设录取名额,或放宽录取标准,或放宽应试标准。

恩科制度的确定在北宋,但在唐朝时就有出现。

及至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帝王更对科举制度有着一定的变通。

例如后唐时,有几年甚至直接让中央官员,主持地方的解试。

至于今朝开设恩科的名义,赵德秀亦早就想好——庆贺王师平定湖湘。

有解状的学子可能不多,但开封城内怀才不遇的学子,那数量是定然不少的。

许多无法正常参与省试的学子,都会齐聚在开封城,通过成为达官贵人的门客,以求得到举荐的机会。

当赵德秀甩出恩科的名义后,薛居正就明智的闭上了嘴。

身为礼部主官的薛居正都无异议,其他谏议大夫自然不会有。

见无人有异议后,赵德秀对薛居正说道:

“将方才所议内容,写好一道奏本,孤会让人交给赵相公。”

政事堂是朝廷中枢的决策机构,任何政策都需要先经过赵普的手,再呈报给赵匡胤决断。

得到指令后,薛居正起身拜道:

“诺。”

在赵普的有意通融下,政事堂的反应很快。

数日后由赵匡胤御笔朱批的一封,阐述科举新政的诏令,就张贴在了开封城内的大街小巷中。

由于年初以来,朝廷上下正风风火火的开展新政,开封城内的布告栏下,时常聚集着一些学子。

这一部分学子多以寒门为主。

家中无权无势的他们,唯有紧跟朝廷时事,才能有机会抒发己见,以求在开封城中得到权贵的赏识。

尽管这机会相当渺茫,却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在朱雀大街的一处布告栏下,一名名为周渭的学子,正专心致志的看着布告栏中的诏令。

周渭是岭南人士。

周渭少孤,家境贫寒,为族中父辈交替助力养大。

周渭小时候就相当好学,得县中儒士启蒙,得以学习诗书。

在周渭长大后,南汉刘鋹荒淫无道,税赋繁重,致使周氏一族成为流民。

周渭带领乡族人士六百余人翻山越岭,前往湖湘一地避难。

还未到达湖湘,周氏一族接连遇上盗贼,不仅粮食断绝,周氏族人还死伤惨重。

最后周渭与幸存的少量族人,仓皇逃亡中原。

可以说周渭的前半生,足以大致代表当世百姓与寒门学子的悲惨境遇。

到达中原后,周渭一开始是中原数十万流民中的一员。

去年年末那场雪灾,几乎让食不果腹的周渭丧命。

好在天子与晋王仁德,大力抚恤流民,才让周渭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下来。

后朝廷派出官员,登记城外流民的户籍情况。

周渭一向富有管理才干,在他的组织之下,在官吏到来之前,他就大致摸清身边百余流民的户籍详情。

这一才能,让前来登记的户部官员对他有所赏识。

户部官员在得知,周渭还工于诗书后,便将他留在身边当了一小吏。

说好听点是小吏,实则是那位户部官员身边的随从。

但这一小小机遇,足以让周渭感到满足。

至少凭借着这一机遇,周渭能从城外的流民营中,顺利进入到开封城内。

自从来到开封城中后,周渭在闲暇时间总会来到布告栏下关心朝廷时政。

在先前的布告中,周渭了解到当今朝廷革除五代弊政的决心,这一决心让周渭对大宋的归属感正越来越强。

前半生的悲惨生活,让周渭早就恨透了乱世。

自认学有所成的周渭,一心想凭借自身才干,让天下迈向太平。

诏令的左首用鲜红的笔迹,清晰的写着《建隆科举新政》六个大字。

一看刚公布的新政与科举相关,周渭的神色就更专注了几分。

周渭知道凭他的身份,是很难参与科举考试的。

可若能从布告中得知主考官的身份,周渭想凭借着那名户部官员的关系,递上一封“时政论”给主考官。

虽说纵算那名户部官员愿意帮他,主考官很大可能还是会将他的“时政论”当做厕纸来用。

但数百年来的寒门学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亦要尽最大努力尝试。

而周渭心中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在看到科举新政的第一部分内容时,已悄然转变为千分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正是赵德秀为保证科举公平定下的一系列新制度。

弥封、誊录、回避、登闻

每一项制度,皆能显露出赵德秀维护科举公平所做的努力。

公道自在人心。

赵德秀的每一项努力,每位寒门学子都能直观的感受到。

“晋王呀”

一边看着科举新政的内容,周渭一边想起那一日在城外望见的真容。

现在想来,周渭只觉得那便是真龙之相。

而随着目光的流转,周渭看到了布告上的后半部分内容。

“不论出身,皆可应试。”

“庆贺国战,开设恩科。”

当这两道政策,被周渭看到后,他的眼中渐有泪花浮现。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我可以参加科举了!”

第一句,是周渭心中的不确信。

第二句,则是喜不自禁的周渭,直接振臂喊了出来。

这一刻,那千分之一的希望已变成百分之一。

当周渭欣喜的喊出这句话时,后续赶来的寒门学子还不知发生何事,大多用不解的目光看着他。

可接下来陆续有寒门学子,如周渭一般开始振臂欢呼起来。

“我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庆幸、喜悦、惊喜,诸多热烈的情绪开始在布告处绽放开来。

每一位寒门学子,皆如周渭那般,喜极而泣。

而在强烈的欢喜过后,一道道急促声开始响起来。

“走,快去报名!”

“对,再晚就没名额了。”

这些急促声一出现,诸多寒门士子就连忙朝着贡院的方向走去。

寒门学子失望了数百年,今日是他们充满希望的一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