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51章 妥善处置 定罪符氏

第151章 妥善处置 定罪符氏

宋秀
伴随着一阵咳嗽声响起,杜太后从沉睡中渐渐苏醒。

“贤媳,贤媳”

杜太后的眼睛还未睁开,她便下意识呼唤起符氏。

而在杜太后的呼唤下,一双手抚上了她的胸口,为她顺着气。

杜太后本以为这双手是属于符氏的,可当她睁开眼睛后,却发现坐在榻边的是王皇后。

“皇后?”

见王皇后在场后,杜太后转动目光朝着一旁看去,发现赵德秀正在一旁为她熬煮着汤药。

“留哥儿?”

对于王皇后与赵德秀的突然到来,杜太后虽有些意外,却并未感到惊慌。

杜太后以为王皇后与赵德秀是单纯的,想来看一看她的身体如何了。

只是浑浊双目转了一圈后,杜太后并未发现符氏的存在,这让她心生不解。

“东海郡君呢?”

杜太后疑惑地看向王皇后问道。

杜太后的询问,让王皇后有些为难。

察觉到王皇后的为难后,赵德秀捧着汤药坐在榻边,侍奉起杜太后饮用汤药。

对于长孙的侍奉,杜太后并无抗拒。

杜太后是偏爱赵光义,但她对赵德秀还是有感情的。

只是涉及到赵光义时,杜太后的慈爱之心总是会被偏爱之心盖住而已。

在喂杜太后喝下几口汤药后,赵德秀轻声问道:

“祖母有诏书下达,缘何不让孙儿知晓?”

赵匡胤曾跟杜太后说过,他离开汴京后,由赵德秀监国一事。

在杜太后的视角,她并不认为那封诏书有何不妥,就更加不会有隐瞒赵德秀的主观意图。

见赵德秀问起这事,杜太后疑惑道:

“赵普未将这一事汇报给你吗?”

病中的杜太后,思绪一会清醒一会混乱。

当王继恩走后,符氏向她求取太后玺印时,她就曾后知后觉问起为何只召赵普与符彦卿。

那时面对杜太后的询问,符氏的回答是:

“晋王忙于国事,事后赵普就会上报。”

在杜太后的心中,整个国家都是她赵家的,治国如治家。

治理家事中,流程并不重要,事后补上亦无妨。

再加上出于对符氏的信任,杜太后之前并未多在意这一件事。

杜太后的疑惑,让赵德秀心中充满叹息。

该怎么说呢?

只能说杜太后实乃天命之人,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止住心中叹息后,赵德秀耐心对着杜太后说道:

“孙儿有监国之权,赵普是政事堂主官。

祖母绕开孙儿,将诏书直接发至赵普手中,那这封诏书就属于是乱命。

一旦乱命公布,将会引起朝野动荡,甚至会危害到祖母的贤名。”

杜太后是很看重名声的人,一听这一事会让她名声有损,她半躺的身体渐渐坐正。

“这一事,真有如此严重?”

见杜太后有所怀疑,一旁的王皇后连忙帮腔道:

“元英所言甚是。”

一个是孙儿,一个是儿媳,两人都保持同一态度,由不得杜太后不信。

“那该如何是好?”

“诏书被赵普与符卿取走了吗?”

杜太后用迷糊的脑袋回忆起,在她睡前就在诏书上盖了太后玺印。

若在她昏睡时,赵普与符彦卿就已来过取走诏书,那不是木已成舟,再难挽回?

在杜太后感到焦虑时,赵德秀放下手中汤药,从怀中取出那封诏书,交到杜太后的手中。

“诏书的内容,祖母看过了吗?”

见诏书还未正式发出,杜太后悄悄松了一口气。

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放松的杜太后摇头道:

“诏书虽非我亲笔所写,但却是东海郡君根据我的意思,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内容我当然知道。”

本来符氏是想让杜太后亲笔书写诏书,可惜杜太后病体疲累,勉力尝试几番后,都无法完整写出一句话。

无奈之下符氏只能代笔。

杜太后这一刻,还是十分信任符氏的。

杜太后觉得符氏所写的,皆是她所说的,不会有丝毫出入。

见杜太后不以为意,赵德秀进一步劝道:

“祖母,不妨看看。”

赵德秀的规劝,让杜太后起了疑心,难不成诏书上的内容真有何差错?

疑心一起,杜太后便示意赵德秀于榻上展开诏书。

当诏书的内容落入杜太后眼中后,一开始她的神色还颇为淡定,直到看到一些她从未答应的内容后,她的神色变得慌乱起来。

“我从未答应过,要让符彦琳掌管殿前诸班直,这不是我的本意。”

“是她,是她自己写的。”

杜太后从未想过,符氏竟胆大包天,利用自己对她的信任,在诏书中加入了一些其他内容。

被背叛的滋味并不好受。

察觉到杜太后的慌乱后,赵德秀轻声安抚道:

“没事的,没事的,孙儿在。”

赵德秀一边出声安抚,一边轻拍着杜太后的背。

出身平民的杜太后未料到这一点,实是她缺乏政治家的智慧。

为何历史上掌权者病重时,不同派系的大臣及储君一定要在身边侍奉?

防止的就是,一些近臣趁掌权者思绪不清时,或死讯尚未公布时,伪造诏书从而达成政变。

今杜太后虽不是帝王,符氏无法利用她达成政变,但利用她达成许多政治目的却不是难事。

幸亏赵德秀早有防范,让王继恩时刻值守在延寿宫外,才成功预防住这一次矫诏事故。

赵德秀的宽慰,让杜太后的情绪慢慢平稳下来。

见杜太后已认清符氏的真面目,赵德秀方才开口说道:

“符氏矫诏,已被孙儿下令关押在偏殿。”

赵德秀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

若是一开始就说明,符氏被他下令关押的事,头脑混乱的杜太后第一反应定然不信,还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怀疑。

而当下在赵德秀的循序渐进下,杜太后一步步认清符氏的真面目,他再将关押符氏一事说出,得到的只会是杜太后的支持。

果不其然,赵德秀话音刚落,杜太后就愤恨道:

“关押的好,这一贱妇,枉我往日那么信任她!”

在杜太后骂完符氏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符氏矫诏行为,一定有着符彦卿在背后指使。

符彦卿谋逆之心昭然若揭,必须要严惩,否则社稷不安。”

符氏亲笔写的诏书内容,基本上全是为她的父族谋利,要说这一件事背后无符彦卿指使,谁能相信

白纸黑字,由不得符彦卿抵赖。

赵德秀的推断,深得杜太后同意。

“快派兵将符彦卿抓起来!”

这时的杜太后,不再认为符彦卿是“贤亲家”,她觉得符彦卿就是一披着人皮的狼。

杜太后说完后就看着赵德秀,希望他赶紧有所行动。

杜太后觉得今有符氏亲笔伪诏作证,铁证如山,足以将符氏一族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一点杜太后倒是未料错,但她忽略了一点。

若是以实情公布天下,符氏一族是得覆灭,但皇室的威严亦会受到损害。

因为天下人将会从实情中得知一事——原来高不可攀的皇族,竟是如此好欺骗的吗?

要是这一想法在世人心中扎根,那大宋皇室好不容易在世间积累的赫赫威严,就会出现许多条裂缝。

这许多条裂缝,是会直接伤害到大宋的根基的。

至于若放弃矫诏的罪名,赵德秀又一时无法拿出其他确凿罪名,能将符氏一族彻底按死。

单单在朝中,符氏一族就有着许多故旧。

身为监国储君,赵德秀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之法。

既不损害皇室威严,又能坐实符氏矫诏一事。

解铃还需系铃人,赵德秀从身后取出一份空白帛书,对着杜太后说道:

“请祖母在帛书上写下:符氏窃玺矫诏。”

“待祖母写好后,孤会召集众臣公布,并同时派兵捉拿符氏一族。”

赵德秀的话,让王皇后眼睛一亮。

早在杜太后昏睡时,赵德秀就与她商量过该如何妥善处理符氏矫诏一事。

在赵德秀的阐述下,王皇后认识到贸然公布实情于天下的害处。

本来王皇后还一直为这一点担忧,不曾想到在短短时间内,赵德秀竟想出一两全其美之法。

若能有杜太后亲笔诏书,那么日后公布天下的实情,就会是这样的:

受到杜太后恩宠的符氏,借着皇室宗亲的身份,居心叵测偷窃太后玺印,想行矫诏之事。

幸亏杜太后虽身处病中,却能敏锐发觉异常,她派王继恩与晋王殿下联络后,两人一同合力挫败了这场由符彦卿主导的,意图扰乱朝纲的政治阴谋。

这一“实情”既能让符氏一族难逃法网,又能体现出杜太后与监国储君的明察秋毫。

当天下臣民得知此事后,一方面会痛斥符彦卿的狼子野心,一方面会对大宋皇室更加敬畏。

这不就是两全其美吗?

得知赵德秀处置堪称完美后,王皇后连帮腔道:

“晋王所言甚是,烦请母后动笔。”

杜太后并不能体会,赵德秀想带她起飞的用意。

但一想到这件事是由她而起,她并未有所推辞。

杜太后大段内容写不了,区区六个字还是没问题的。

当杜太后写完后,她示意王皇后取来太后玺印,并亲自盖在了诏书上。

盖完玺印后,杜太后又后知后觉道:

“这一件事,会影响到东海郡侯吗?”

杜太后内心深处,还是很想保护赵光义的。

而杜太后再次的后知后觉,让王皇后无奈失笑——得亏皇室有晋王。

面对杜太后的担忧,赵德秀宽解道:

“叔父正与父皇在嵩山祈福,岂会牵扯进这一事中?

祖母放心。”

宽解完后,赵德秀请王皇后留下照料杜太后,而他则是起身朝殿外走去。

当赵德秀来到延寿宫外面后,他先将张琼唤到身前。

“传孤钧令,全城戒严,召朝中四品及以上官员来崇元殿。”

身为监国储君,赵德秀自有全城戒严之权。

接着赵德秀又下令道:

“你率军前去符彦卿府邸,将符氏族人捕拿入狱。

敢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这道命令一出,张琼顿时惊讶的抬起头。

符彦卿的府邸?

符彦卿不是寻常大臣呀。

见张琼有所迟疑,赵德秀拿出了杜太后的明诏及王皇后的玺印。

赵德秀本就是监国储君,再加上他此刻得到二宫支持,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已到达顶峰,宛若赵匡胤在场。

在看到诏书上的“符氏窃玺矫诏”一事后,张琼的脸上就露出愤慨之色。

“诺!”

张琼的这一声领命,杀气满满。

因事发突然,当许多大臣受召来到崇元殿中后,都不知道发生何事。

直到赵普入殿后,许多大臣下意识朝他靠拢过去。

赵普作为政事堂主官,或许能从他的口中探查出一些消息。

众大臣不知道的是,不要说他们,就是赵普都有些迷茫。

但迷茫归迷茫,赵普认为一定是出了大事,否则赵德秀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等到众臣都到来后,赵德秀在王继恩的引领下步入殿中。

赵德秀一进入殿中,殿内的众臣就纷纷站好。

当赵德秀来到众臣面前站定后,他直接将发生在延寿宫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赵德秀刚说完,整座大殿顷刻陷入轩然大波中。

当世的法律,可不讲你是你,我是我。

符氏身为符彦卿嫡女,哪怕她早已嫁人,但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关系到符彦卿。

因矫诏一事涉及到符彦卿,而他的地位又实在是太重。

当下的朝臣中,就有着不少人是符彦卿的故旧,他们率先出来对赵德秀的话表示怀疑:

“符公名满天下,岂会做出矫诏之事?”

赵德秀早就料到,会有人怀疑这一事,好在他铁证在手。

赵德秀从怀中取出两封诏书,一封是杜太后明诏,一封是符氏亲笔书写的伪诏。

赵德秀将这两封诏书,交到赵普及张昭的手中。

论地位,赵普是百官之首,论清望,张昭是百官之首。

若他们二人都无异议,那符氏矫诏一事便是铁板钉钉。

而白纸黑字在手,赵普与张昭能有何异议?

看完后张昭率先怒目圆睁,开口怒喝道:

“符贼大胆!”

喝完一声后,张昭手持伪诏逼近方才那些有所怀疑的大臣,厉声喝问道:

“你们想附逆吗?”

张昭喝问一出,大殿顿时静的落针可闻。

这一声喝问,就是给符彦卿定罪的号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