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档案局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档案局 > 宋秀 > 第138章 一诏五策 清查田亩

第138章 一诏五策 清查田亩

宋秀
马球竞技的失利,让以韩匡嗣为首的契丹使团,都有着不小的挫败感。

原本以为凭契丹勇士的精湛骑术,在球场中正面击败大宋勋贵子弟,并不是一件难事。

万没想到,一向精于骑战的契丹勇士,竟会以一球之差,落败给大宋勋贵子弟。

尽管只输一球,尽管耶律休哥言是赵德秀在使诡计,但球场如战场,败就是败。

在韩匡嗣的印象中,中原政权因多方面原因,在骑战方面大多数时候一直不是契丹的对手。

诚然多年前,契丹军时常败给后唐军,但那时唐军主力中骑军并不多。

唐军骑兵人数少于契丹军,导致唐军骑兵无法对契丹军进行合围。

这一弊端导致数次取胜的唐军,无法对契丹军的有生力量进行有效杀伤。

故而事后未几年,契丹军总能卷土重来。

想起后唐战例,又想起那一日的竞技场景,韩匡嗣在使团成员面前,语气凝重地说道:

“中原汉人,若跟随的是无能之辈,那都是待宰羔羊。

但一旦汉人们跟随的是英雄,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猛虎。”

吐露完心中忌惮后,韩匡嗣本想快些回到燕京,将他得知的消息回禀给耶律屋质。

而就在韩匡嗣要向刘温叟辞行时,开封城内刚发布的一道诏书,吸引了韩匡嗣的注意。

《清查天下田亩诏》!

宋朝皇帝与晋王,要对各地豪强下手了?

韩匡嗣本身就是燕云地带的豪强势力之一,他深知田亩对地方豪强来说犹如命根子。

由己及人,韩匡嗣认为宋朝清查田亩一事,一定会在各地受到强大的阻力。

意识到宋朝内部风波将起,韩匡嗣打算推迟北还的日期。

既有风波起,且看宋朝二龙,能否定风波!

诏书的公布,缘于对城外流民登记的初步结束,更缘于对南征禁军封赏的结束。

清查田亩一事,早在周世宗就施行过。

显德五年时,周世宗仿前唐元稹之法,颁“均田图”于各地,并遣使丈量中原六十州田地,按各户所占实际土地数征税。

这一政策实施后,成功打击了部分地主豪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从而增加了政府税收。

但这一政策,治标不治本。

因为周世宗派人清查的是,有人开垦的田亩。

对于无人开垦却被地方豪强侵占的田亩,周世宗并未派人详查。

再者那时周世宗的打算是,先平天下再安天下,故而对于许多地方豪强,违法多占土地一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赵德秀的想法是,这两件事必须要在平天下的过程中就进行。

因在平天下的过程中,中央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是最强的。

另外由于多年乱世,地方豪强的势力屡遭打击,是最虚弱的时候。

破而后立,才能缔造出一个充满新气象的王朝。

赵德秀的想法与赵匡胤不谋而合。

王朝初期清查天下田亩一事,直接攸关到王朝百年国运,赵匡胤自不会马虎。

在与赵德秀及众大臣商议后,赵匡胤在诏书中,主要将清查天下田亩一事,归纳为五大方面。

第一方面:清丈田亩,核实版籍

中央朝廷将派出使者前往天下州县,按图索骥,履亩而丈。

凡公私田土,必须重新造册登记,严格注明四至、肥瘠、农户姓名等情况。

百姓须在百日内向官府呈递田契,若无官方田契保护的田地,一律收归国有。

各州县须于次年孟夏前汇总成册,上呈户部。

上呈户部一事,将作为明年各地官员重要的官绩考核。

第二方面:严惩隐漏,整肃吏治

当朝廷使者下达地方后,若发现地方豪强隐匿田亩、违制虚占膏腴,一经查实,除追征十年赋税外,杖责八十,田土充公。

州县胥吏与豪右勾结者,论罪如律,籍没家产。

而民间告发隐田、虚占者,则根据举报功劳,依律赏赐额外田产。

若州县官循私舞弊,阻止百姓诣阙申诉,查实后立斩不赦。

第三方面:量定租赋,体恤民艰

田税按田亩肥沃程度分为三等:

上田每亩纳粮三斗,中田二斗,下田一斗五升。

另外严禁额外加征苛捐杂税。

逃亡大户,将田亩交给佃户租种者,三年内返回家乡,田亩所有权不变。

五年后归者,还一半田亩,另一半收归国有。

逾期五年不归者,田亩全部收为国有,并赏赐给实际耕种者。

严厉杜绝“耕者无其田”之恶象。

若刚发生战乱的地区,则州县上书汇报户部,适当给予一定宽限,以示怀柔。

第四方面:劝课农桑,奖励垦荒

新垦荒田免赋税三年,流民复业者官府将给以耕牛、种子。

州县官若能使辖境田畴辟、仓廪实,考课优等者大力擢升;

惰政致田土荒芜者,降职论罪。

中央会派出官吏于每年春秋巡察,督责农事,以免懈怠。

第五方面:颁行图籍,永为定制

待各州县将版籍上报后,户部需将此次清丈结果绘制成册,并以图佐之,颁行天下,以为后世法。

为保证清丈的准确性,每十年重勘一次,使田有定籍,赋有常则。

敢有私改图籍、妄议更张者,以大不敬论!

一封诏书中,囊括五大方面,几乎涉及到清查天下田亩的每一方面。

若五大政策能真正实施,足以一步步扭转天下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好的执行者。

这一点身为后世人的赵德秀,最为清楚。

赵德秀向赵匡胤建言道:

“清查天下田亩,是为新政纲要,若无咨议省官员巡行天下,则难以察奸护民。”

听到赵德秀的建言后,赵匡胤颇感有理。

这一点赵匡胤之前亦曾想过。

在他原先的设想中,他是要派御史台官员,会同户部官员前往地方的。

改革完鸿胪寺与礼部后,赵匡胤将改革的触角,伸到了御史台中。

于赵匡胤的操刀下,御史台主官为御史大夫,内部则划分为三大部门。

分别是台院,殿院,察院。

当中台院设侍御史为主官,辅官少史若干名,主掌监督弹劾中央官员不法行为,并有资格参与刑部案件审理。

殿院设左右拾遗若干名,主掌“殿廷礼制”,并监督宗室、勋贵、外戚等的不法行为。

至于察院,则设监察御史多名,主要负责代表中央巡视地方,纠察地方官吏的不法行为。

原本赵匡胤就是要派监察御史,与户部官员一同前往地方。

但经赵德秀这么一提醒后,赵匡胤改变了想法。

御史台中的监察御史,多是经验丰富之辈,但朝中的监察御史多是前朝遗留,难保与地方不会有利益输送关系。

为保证新政能确切落实,不至于在部分贪官污吏的搅乱下,变成害民之策,赵匡胤做出了新的调整。

赵匡胤正式设立咨议令一职,为咨议省主官,由晋王赵德秀担任。

咨议省属官,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谏议大夫,负责在朝参与新政筹划事务。

另一部分为通判,负责巡行地方监督新政落实情况。

通判直属于咨议省,不受任何其他机构掣肘,有着相当强的独立性。

有这一特性在,足以最大程度保证不让地方产生欺上瞒下之举。

当定下派往地方的官员后,赵匡胤又将河南道与开封府,定为“清查田亩”的先行区。

河南道与开封府的行政区域合起来,几乎包括中原大部分地域。

这与最开始时,赵德秀提出的“先定中原,再及天下”的政治策略是一致的。

“清查天下田亩”的诏书公布在大宋建隆二年三月,对御史台及咨议省的改制在四月。

及至五月时分,大批中央官员就都整装待发,分批离开开封城前往地方。

卢多逊作为赵德秀最信任的亲信之一,在赵德秀的运作下,成为咨议省的通判之一。

不日他就要前往青州一带。

在卢多逊临出发前,赵德秀召见了他。

望着坐在堂中的赵德秀,卢多逊脸上充满敬畏。

自通过灭国之功成为晋王后,赵德秀身上的威严愈盛。

因赵德秀名为晋王,实为储君。

储君,亦是君。

而赵德秀在成为晋王后,并未亏待他的一众元从之臣。

晋王府长史一职,赵德秀交予魏仁浦,而长史之下,有司马。

司马是长史的副手,负责协助长史处理王府事务,类似于政事堂的参知政事一职。

赵德秀在晋王府属官中,设左右司马二职,分别由吕端与卢多逊担任。

当中卢多逊任左司马,地位比吕端更高一些。

此番赵德秀将卢多逊派往地方,是看重他性情机敏,比吕端更能应对地方的诡谲事务。

将李杜若亲手做的糕点,赏赐给一块给卢多逊后,赵德秀笑着说道:

“不用拘束,快尝尝。

王妃的手艺不错。”

听到赵德秀提起李杜若,卢多逊紧张的情绪缓解了些。

李杜若说到做到。

在她的安排下,近来卢多逊全家搬入靠近王府的一处府院中。

那处府院宽敞、明亮,想来值不少钱。

而在全家搬入新宅后,李杜若更时常遣人馈赠衣物、米粮给卢多逊。

自跟随赵德秀后,原本家境拮据的卢多逊,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

衣物、米粮等,卢多逊并不缺。

但不缺归不缺,李杜若展现出的爱护之心,却让卢多逊一家感念不已。

咬下甜甜的糕点后,卢多逊听到了赵德秀的第二番话。

“你知道,孤为何要将你派往青州吗?”

突谈及正事,糕点刚入口的卢多逊忍不住咳嗽起来。

在喝下茶水顺完气后,卢多逊连忙起身对赵德秀拜道:

“臣不知,还请殿下明示。”

“坐下说。”

挥手示意卢多逊重新坐下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自诏书公布以来,政事堂中收到许多奏本。

每一份奏本,皆打着为国家考虑的名义,实则字里行间,都是在表达对朝廷清查田亩一事的疑虑。”

中央与地方,从来就不是单独的个体。

从中央各官员的反应,足以看出地方州县对朝廷清查田亩一事的态度。

听完赵德秀的话后,卢多逊说道:

“历朝历代,每一次清查田亩都会反对者甚众。

然今时值乱世,朝廷又武威深重,地方强藩萎靡,实是清查天下田亩之最佳良机。

对愚者的螳臂当车之举,殿下无须忧心。”

诚然朝中有众多反对者,但亦不乏头脑清醒的支持者,卢多逊正是当中一位。

卢多逊的话,让赵德秀点了点头。

热完场后,赵德秀将话头引到青州上:

“孤曾派人查探过,发现诸多官员背后,都有着一个人的身影在浮现。

那人正是青州豪强,麻希孟。”

魏仁浦虽离开开封,但他在开封城积攒的人脉关系,都自然被赵德秀所掌握。

加上有善于交际的闾丘仲卿在,赵德秀已在朝中有着一定的耳目。

另外赵德秀能这么快发现麻希孟的存在,在于在贪污之风盛行的乱世中,一众官员间的私相授受之举很是粗糙。

“麻希孟?”

看到卢多逊的疑惑神色后,赵德秀为他大概介绍起麻希孟这人。

麻希孟早年间是后汉平卢军节度使刘铢的亲信,当年亲手杀害郭威一家的正是刘铢。

但让刘铢在世间最为出名的,是他“括民财”的作风。

刘铢为人贪婪,占民田,夺民财属于是家常便饭,而当年麻希孟正是靠着一手高超的敛聚手段深得刘铢信任。

刘铢被郭威诛杀后,麻希孟逃过一劫,盘踞青州借着刘铢的残存影响不断发展势力。

时至今日,麻希孟已是青州当地,首屈一指的地方豪强。

麻希孟的发家史,代表着五代地方豪强发展的显著特点。

在大致简述完麻希孟的概况后,赵德秀看向卢多逊:

“时间不足,孤对麻希孟的了解不多。

孤还听闻,麻希孟近年来在青州一地多有善名。

孤对麻希孟是不是善人,一点都不在意。

孤在意的是,他侵吞了多少国家田亩,愿不愿意还回来。

你明白孤的意思吗?”

这一刻,赵德秀目光中闪烁着寒意。

察觉到赵德秀眼中的寒意后,卢多逊顷刻正色起身拜道:

“臣明白!”

在最后,赵德秀留下一句机宜:

“张永德忠谨,有事可用。”
热门推荐